姚建忠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江苏通州226371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而学生的学又应该是围绕直观的动手操作行为展开的,所以教、学、做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但是,从这个概念解释来看,做应该是三者的关键环节,应该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后来又提出了“做、学、教”思想,而这就有利于将智育与美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落实“做、学、教”思想,以便切实构建立美课堂。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经验来分析如何利用“做、学、教”教学法来构建立美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学、教”;立美课堂;构建策略
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去更新认知结构,而教师则认为只有自己讲得全面、透彻,才能让学生及时生成知识意义,所以比较依赖讲授法,也因此出现了“灌输式”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忽视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所以即便学生渐渐积累了语文学习经验之后,也难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但是,“做、学、教”不同,它强调学生的亲自操作、自主体验,不仅可改变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也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思考与生活迁移活动中产生美的感受,从而切实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落实“做、学、教”教学法,以便切实构建立美课堂。
一、组织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做
“做、学、教”教学法的实施中心便在于及时引导学生参与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能够及时积累动手实践经验,使其通过具象经验去总结出理性规律,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然后顺利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确定教的方向与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直观操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先做,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此,也可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可引导学生挖掘物理课程的逻辑美、理性美,初步构建立美课堂。
就如在“厘米和米”单元的第三课时教学中,小学生便要结合前期对线段的认识、厘米单位的认识去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还要自主推导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律,切实完善个人长度观念,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尝试使用厘米、米的长度单位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长度。为了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笔者就组织了一轮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即学生要准备一个直尺,测量教室内各类物体的长度,比如桌子、凳子、黑板、讲台、窗户等等,使用自己所学过的厘米知识去描述物体的长度。通过直观操作,本班学生发现使用厘米去描述一些长度较长的物体时不够简便,思考是否有更合适的长度单位。对此,笔者就及时介绍了米这个数学概念,同时介绍了米尺,让学生使用米尺去描述黑板、讲台等物体的长度。然后,学生则可重新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写下测量数据。通过两次直观操作的对比分析,本班学生则可及时掌握米这个概念,而且也能合理推导厘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规律,而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使其积累有效学习经验。
二、完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先学
“做、学、教”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手操作活动去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其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实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体验经历。
因此,落实“做、学、教”教学法的第二个步骤便是要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使其积极建构数学概念,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使其享受数学学习之美,感受数学思维之美。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可组织小组讨论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及时实现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表达、积极发现,从而逐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
就如在“周长是多少”一课教学中,笔者同样组织了一次长度测量活动,让学生及时参与直观操作活动,记录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周长的动态过程,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然后,笔者就在数学课上组织了6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共享测量经验,使其通过讨论共享分析了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周长的操作过程,然后要认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结构,合理推导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周长的数学计算公式。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小组讨论去分析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图形周长的关系,自主列出算式。然后,笔者就组织各个小组展现了测量结果、推导思路,切实丰富了生生互动,引导各小组对比了数学思维过程,使其自主规范了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周长的数学解题过程。这样一来,则可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而且不少学生纷纷表示数学公式比较简洁,数学符号也更为直观,真正意识到了数学学科的思维美、符号美,产生了数学学科欣赏意识,获得了美的感受,而这也可反过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三、科学介入教师指导,落实后教任务
“做、学、教”教学法并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自主操作与自主探究,指出教师的教学辅导行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活动科学介入,由此优化师生互动模式,使其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如此,才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效果,更易于让学生深入感受数学之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介入教师指导活动,坚持先学后教的辅导原则,以便让学生及时建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使其渐渐形成完善的数学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使其学会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以便有效构建立美课堂。
就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就及时引导学生分析了面积问题,而且还让学生自主切割平行四边形,使其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意识,使其懂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本节课上,笔者会科学介入教师指导工作。比如,当学生无法正确切割平行四边形,不知道如何转化图形结构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复习了数学知识,使其重新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去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笔者还在平行四边形上使用字母标注的线段长度,以便更加直观地提醒学生。接着,学生则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笔者会维护课堂纪律,监督各小组及时完成合作探究任务,避免学生说题外话。待各小组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笔者就认真聆听了各小组的探究思路、探究成果,然后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去帮助各小组调整了探究思路,还客观呈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要素。如此,则可切实优化师生关系,有效保护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使其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做、学、教”教学法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激发出学生自主创造美的欲望,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还能及时落实美育教育,综合发展学生的情智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综合分析“做、学、教”教学法的操作程序与实现条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让学生积极探究,合理介入教师指导,切实优化师生关系,改善教学互动,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积累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珏.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74.
[2]钱雪萍.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8(0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