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殷仙桃
[导读]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殷仙桃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 416800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既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又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换言之,只有对有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探究与发展的平台。基于此,本文就对有效性视角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作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目标;导入;合作学习
        在实行新课改之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较之以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从根本上扭转教学观念,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继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深度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立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知识点之前,我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思维能力;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再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理清了上课的思路,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采取灵活导入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动机。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的是什么体育盛会?你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待学生自由交流过后,我继续说道:“课前老师搜集了最近几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得的金牌数。”之后,我利用课件对此进行了展示,继而提问道:“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数据清楚、直观地呈现出来呢?”学生答道:“统计。”于是,我让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统计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统计。待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交流过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折线统计图,并顺势引出了新课:“这是老师绘制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如此导入,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却少之又少,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有效互动。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钟面模型,引导学生回忆了钟面知识:指针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旋转,钟面上有12个大格,指针转动一圈是360°,转动一大格是30°。之后,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其余学生观察并思考指针的旋转和车杆的旋转。待小组合作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班内交流。此外,我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在组内交流探讨: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物体旋转前后有什么变化?如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求教师勤于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地更好达成与实现。
        参考文献:
        [1]肖春.浅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10):74-75.
        [2]赵进波.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20):3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