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郭田镇第一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429
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积累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的过程,更是不断提升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数学以及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知识抽象,逻辑严谨的特点,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依靠感性的认知过程与认知习惯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这就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教师提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一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以及运用思维导图三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借助社交软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便会如预期般发展。
一、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却并未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有利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倾向于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单向的灌输知识。从短期效果上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长期发展上,这种教学模式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暴露,并且掩盖它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始终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以教师执教《观察物体》一课的相关内容为例。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使用硬纸板、固体胶棒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结构以及其如何组成。在制作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制作的正方体与长方体模型组合摆放,邀请几名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图像在黑板上画出来,并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接下来,教师在让学生在座位上观察自己手边的学习用品,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切实的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教师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课前,教师使用软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操作课件,把不同的几何图形组合成有趣的卡通形象,再将组合图形拆解为基本的几何图形,此时,向学生介绍每一种图形的名称、特点等,让学生对这些图形产生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每一种图形的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本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合理的利用了学生对手工制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兴趣与新鲜感,并将这种兴趣与新鲜感通过兴趣迁移的方法转移至数学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接受教育,进而带动教学有效性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且经常应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上。因此,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把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让学生能如身临其境一般,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助力学生由数学知识到解决问题技能的转化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学会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的探究方法,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思考方法。
例如,教师在执教《混合运算》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学期伊始,学生去商店中购置学习用品的情境。为了使情境更加具有代入感,显得更加真实,教师可以组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情境的创设。在此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在“商店”中购物,购物结束后,学生自主计算出应付的价格以及应找零的价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进一步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法则。不仅如此,学生更能在情境中掌握“总价=商品单价×数量”、“找零数=付款数-商品总价”等一些列数量关系。
再如,教师在执教《分一分与除法》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桃子、苹果、糖果、香蕉等食物的实物,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将这些食物平均分给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学生在经过自己动脑思考之后,便会领悟除法的性质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多少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能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在数学知识中认识生活的学习方法,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往往具有非常活跃的思维,总是能够想出“奇奇怪怪”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在学生吸收与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定理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的不如人意,非常容易钻牛角尖、认死理。究其原因,是此年龄段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一个欠发展的状态之下。鉴于此,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吸收与消化数学知识,就需要着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提供思考方法以及思维路径,以此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各种角,可以为学生设计思维导图:首先,从角与点和线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角的本质是由一点延伸出的两条射线;其次,以直角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画出比直角角度大的角以及比直角角度小的角,此后,向学生说明这两种角分别为钝角与锐角。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中便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角的知识体系,从而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应用。
四、借助社交软件,培养学习习惯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在诸多科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使得教育领域同样享受到了信息时代下的时代红利,且在诸多以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中不难看出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可行性。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给予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社交软件,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在课前,教师可将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样,在课后,教师可以将复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并经由学生家长的监督,完成复习任务。长此以往,在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及时完成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便会养成。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其次,需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需要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最后,需要借助互联网社交软件,在起到一定监督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毕朝竹.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