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春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珊罗镇六燕小学537722
摘要: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数学课堂。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多样的展现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给学生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此外,教师可以调取课外的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增加趣味;抽象思维;课外资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刚接触学习,还是习惯以直观的思维认识事物,抽象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再加上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本,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以往数学课堂枯燥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长久以来,在学生的印象中,数学的学习都是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讲什么,自己就记什么,学习过程毫无趣味可言,这种结果导致,即便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知识,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吨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重量单位。”单纯给学生讲解,学生很难对重量单位产生较为准确的概念,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不同重量的动物,让学生对重量单位有了具体的概念,同时以动物的形象进行教学,增加了课堂中的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通过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演示转化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难度最高的学科就是数学,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抽象性较高,小学生则是习惯以直观化的思维认识事物,思维上的差异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还缺乏科学的引导,使学生的能力发展缓慢。
鉴于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知识从抽象转化成直观的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知识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其中有些图案是经过一系列变换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图形变换的几种形式。”我讲完后给出学生几个图形,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图形经过旋转之后的样子。一段时间后,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完善了学生在思考时的不足之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调取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受到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仅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鉴于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调取课外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课外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对教材中的知识产生更多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教师可以调取课外的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课堂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经过学习大家对小数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意义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调取课外的资源,以超市的商品价格、运动员的奔跑速度等为例,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更加能体会到小数的意义。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调取课外的资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加课堂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可以调取课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杜爱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264.
[2]范丽丽.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J].中国教师,2016(S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