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卫清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415000
摘要: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三数学教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笔者以高三数学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三数学;教学质量;课堂问题;信息技术
数学是高三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强化学生理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情绪、态度、兴趣、思维等认知和心理的变化,而以灌输式、题海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学习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以及思维的发展。鉴于此,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研究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顺应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生活实例,引发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外显出来,这时,教师应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强化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特点,还能够以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以此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向公式,并能使他们运用定义及通向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笔者首先与学生共同分析“细胞分裂、计算机病毒传播”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等比数列。在学生写出等比数列的过程中,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并使他们感受到等比数列的现实生活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类比等差数列探索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将这一公式与指数函数进行联系,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等比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还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探究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仍然存在相脱离的现象,并且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并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教师应以问题的形式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还能够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不等关系及其在数轴上的几何表示,笔者首先以问题的方式开始新课,并提出:“如何表示不等关系?如何用数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怎样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通过他们的思考与探究找到了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引入“速度与话费”问题,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探究。一段时间后,他们总结出了“不等式的定义”,并且对“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等有关知识产生了清晰的认知。可见,以课堂问题为导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意识,还能够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数学素养。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知识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也应运而生。同时,信息技术也在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它不仅能够以动画、视频、图片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呈现出来,使课堂焕发生机的活力,还能够给学生多种感知觉冲击,以此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意识记,进而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还能够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笔者首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在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不等式解集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其展示出来,这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面区域所属的范围,进而帮助他们对比自己所画出的解集范围,便一目了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逐步的提升,还使得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以此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高三数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积极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并将教学行为完全落实到学生身上。实践证明,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其思维,进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得到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祥.例谈"小专题"复习课在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通讯,2015(1):15-18.
[2]楼肇庆.高三数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若干着力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7(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