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下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陈雅琳
[导读] 依据新时期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特点

        陈雅琳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  467000
        摘要:依据新时期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特点,在美术课程中运用传统民族文化内容作为辅助是较为可行和必要的。传统文化中一些因素在民众认知中被广泛认同,具有一定的教化基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也是需要在美术课程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情感氛围,激励知识创新,探点艺术知识,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强化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中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教学
        引言: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将日常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学会欣赏具有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提高他们鉴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初步建立学生文化自信心。初中生是否能够自觉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于是否能够自觉感到自身文化素质的界限,是否能够形成正确评价自身文化水平的能力,能否主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这些标准与个人发展最为密切,也关乎成长,是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生动体现,是人类个体在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上的深层次的认识,即对什么样的文化体系表示认同,对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具有自觉参与性[1]。
        (二)促进初中生认知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初中生的认知的形成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阶段,同化的是外来语言融入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过程,顺应将自己知识结构进行改变以适应外界要求的活动。在语文作文你教育教学中,把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与语言表达教学结合起来,也给学生带来亲切的归属感,这使得他们能够透过语言、语境、语感深刻自己日常接触的事务都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三)丰富学习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特有精神内涵,在广大民众心中,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同理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成就、文字、艺术都是我国光辉历史的见证。教师要有信心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下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增强具有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作品的欣赏作用。良好的情境对引起学生优质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弘扬真善美”的过程中运用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联想,让他们感受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的艺术价值。

在此基础上运用故事典故,名人名言来丰富学生的认知,比如反应“孟母三迁”、“精忠报国”、“道不拾遗”等内容的插画、水墨画或传世图本、雕刻题材,使学生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得到丰富,获得对文化艺术作品内在价值内涵的思考,使学生情感与作品基调融合在一起,让这种健康向上的学习过程和艺术氛围,成为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思想升华的重要过程。
        (二)激励情感创新,创新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国画先生也是八年级美术课程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笔墨丹青”这一单元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艺术成果积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现代审美思想和彩墨游戏方式,开展传统绘画技法的讲解和名家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现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民族特色来研究校本课程,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绘画作品鉴赏集,为学生认识本地传统文化提供校本支持。例如,藏书票的设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自己的藏书票,提供笔墨素材,让学生依靠传统文化古老技艺去创新。
        (三)探究知识,优化教学环节设置。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学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和审美艺术情绪形成的重要过程,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教学方法的作用,重视在学生实践中完成思想升华[2]。例如,手工书的设计制作为例,教师要把指导和启发作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去制作和创新,可以准备一些具有当地民俗传统特色的物品,从中汲取美术创作元素,供学生进行创新参考,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传统的雕塑、工艺美术、榫卯工艺等技艺,来丰富学生创新的途径,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也能强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感。
        (四)结合时代背景赏析传统美术作品。欣赏的传统美术作品、工艺作品与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联系,交代清楚时代背景,了解作品出产地自然环境和民俗特征,进而从生活的角度去审美,这比单纯从美术技法发面入手要更具社会性,更能体现对美术大众教育的功能性的体现。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出,床榻、案几、箱柜等家具与魏晋时期席地而坐的使用的家具有很大不同,伴随这些作为承载物的家具的变化,陶瓷器的适用性也随之改变。这是因为隋唐大一统的国家时局,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政治环境,民族融合背景下,各种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当时的陶瓷器特点。唐、五代时期碗、盏等器具向扁平化形制发展、执握水壶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垂足而坐,持拿方便。到南唐时期,此时流行的大敞口、斜弧腹、圈足的扁平碗更有利于持握,同时也减轻了重量,单手就可以端起来,具有轻盈、安定的实用特点。人伸手拿执壶,使用执耳要比以往使用提环要容易的多。
        结语: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只有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自主接受文化,主动探索文化,欣然传承文化。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美术课的优势,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目标钻研教材,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美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渗透效果,使美术课走向现代化,走向成熟,实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骆春萍.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0(08):96.
        [2]曹启海.传承文化,共创未来——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问题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0(22):135-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