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朱懋庆
[导读]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高的学科

        朱懋庆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广西防城港  538001
        摘要: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高的学科,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对于多数的高中生来说,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因为数学成绩的不理想,甚至对高中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实践研究
引言
        高中数学具有严密逻辑性、较高抽象性的特点,因此让很多学生觉得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老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到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过重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即指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感性认知,把演绎、归纳、对比等逻辑思维方法正确地运用到数学问题解决中,在求解过程中探索数学逻辑的奥秘。高中数学老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以及新颖的教学模式,来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这一科目学习的积极性。
一、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1、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数学,而且有了扎实的思维能力基础后,对于理、化、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1]。在高中时期,存在着各种竞赛项目,这就要求学生有着很高的思维能力,能应付各种类型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提供了很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在数学中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意义。
2、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
培养高中生数学的思维能力,不是针对某一道题目,也不是针对某一类型的知识点,而是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我主动性更大,能够通过自主的课后感悟、总结来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无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忽略了高中数学难度较大、学生接受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往往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解决问题依旧无从下手,无法举一反三[2]。老师“填鸭式”式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学生与老师互动少,往往跟不上节奏,长久下来,会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降低,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着阻碍效果。
2、老师着重强调题海战术,导致过于机械化的学习
        目前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在结束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后,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题目来巩固,学生们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并没有很好地了解的知识点的核心思想,也得不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而过多的题目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过于机械化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降低。


三、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1、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高中数学的抽象性比较大,如果不借助教学工具,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会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率变低。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图形或函数图像从别的角度展现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会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拓展,教学效率也大大提升。学生通过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图形、动画的观看,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会自我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3]。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中,有一章讲的是《空间几何体》,在老师讲解面与面、线与面的空间关系时,很多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同学,学习的过程比较困难,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仅仅靠手来比划空间图形,学生会更加迷茫,体会不出空间的感觉。但是在多媒体上这些空间立体图形会变得非常直观,通过多方位的展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了解加深,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课后完全可以自主去思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加强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高中数学的变化性很强,从每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变式训练就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让思维更加发散,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核心理解更深,无论题目怎样改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靠着扎实的思维能力去解决各类问题,举一反三[4]。
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已知有两个固定的点M(-10,13)、Q(-11,14),如果有一个移动的点N(a,b)与M、P所成的角MNQ横成直角,求点N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方程。
变式一:过一个点M(-10,13)的运动直线l0和过点N(-11,14)的运动直线l1互相垂直,求垂足点P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方程。
变式二:现在存在两个固定的点Q(-10,13)、P(-11,14),如果有一个运动的点A,满足条件AQ垂直于AP,求点A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方程。
上面几道题目虽然不相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学生在解决题目的过程,更加理解点、线轨迹运动的规律,通过引申总结,对原有的解题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因此变式训练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思维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拓展。
3、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字和图形的敏感度,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数学知识用语言来阐述出来,将数学符号转变为语言符号,更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通过语言的组织与叙述,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对于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老师应该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于学习生活有着重大作用,还能给数学这一学科增添很多活力,让学生对数学充满着兴趣。
参考文献:
[1]杨丽伟.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0):181.
[2]郭晓馥.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8):87.
[3]朱致航.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文渊(小学版),2019,(9):204.
[4]辛改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19,(4):58-59.
作者简介:朱懋庆(1989-),男,汉族,广西玉林市人,大学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