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
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河屯小学校 646506
摘要: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数学实践经验,巩固和利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在巩固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分解能力,在问题背景下,找到关键解题要素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分析了小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开展小学生活化教学,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的数学教育,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储备的知识对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探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探求知识的主体,在辅导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促使他们逐渐实现对思维限制的自我突破,创新学习方式。
一、缺乏生活导向的数学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对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就会在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下手,不知该怎样提出问题。有的学生理解力不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上课走神错过了知识,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马马虎虎。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做好对课堂的管控,开展合理的组织活动,及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思维进阶提供基础[1]。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知识输出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充斥着课堂,教师强制学生的记忆大量公式、定理、解题步骤,教学方法生硬,使学生对数学课丧失兴趣,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限制了思维的主动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体验差,学生兴趣弱。上课不注重给予学生发挥或发言的机会,学生有了问题,不知道如何提问,或者不敢吱声,导致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二、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生活化教学,其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采取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感强,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教学形式的随机应变,实现教学素材、情境、手段的多样化和数学场景情景多样性。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智能终端的互动,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游戏活动等。在这些场景中,教师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同来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指导。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数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渗透和融入,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提升数学知识的体验性。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情感[2]。在生活中,估算具有重要用途,小数点的存在对估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例如,中秋节快到了,小明一家人去餐厅聚餐,这家餐厅所有菜均有优惠,以前菜单上的整数菜价变成了小数,比如红烧牛肉25元变成了19.8元、鱼香肉丝15元变成12.3元、地三鲜15元变成了12.5元……。这样要对所有的菜进行估价,是不需要细算的,这就需要化零为整的思想,只要预算比实际要多一点就可以了。正是这些有小数点的数字,启发了学生运用化零为整的估算思想,对今后的生活是有益处的。
(二)利用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是常用的手段,也是较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可以从数学角度进行阐释的案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生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小数思维可以优化分数思维,生活中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有时并不好算,而将除法转变为乘法,会更有利于思维运转。有时有的数量还有除不尽的现象,而利用小数则可以比较精确的得到适用于生活的数字。比如一辆车用1小时12分钟走了48公里,求平均速度是多少?这个题对速度的单位没有明确要求,因为生活中不会问的这么精确,有一个大概的参照就可以了。显然1小时12分是1.2小时,用48÷1.2=40(公里/小时)计算最为简便了,用口算就可以得到结果。如果不具备小数思维,还要将1小时12分换算成72分钟,48÷72=2/3(公里/分钟),2/3对速度问题基本不具有参考价值,还要再进一步计算,2/3×60=40(公里/小时),这样问题就复杂了,也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三)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小数元素的敏感性。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一是固有文字材料,二是了图形图像资源,三是人们日常交流信息。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包含数学元素的材料的阅读能力,还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营造具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材料阅读当中去,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的需求,教会他们阅读方法。同时,借助生活元素,使学生保持对生活中数学元素的敏感性[3]。
综上所述,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读题方法、解题思路,还要营造交流的氛围,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联系,利用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案例对课堂进行充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搜索、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更好的成长和生活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童:《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试题与研究,2020(27):169-170]。
[2]马翠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安徽教育科研,2020(17):66-67]。
[3]肖振汉:《小学生活化数学课堂构建策略探微》[数学教学通讯,2020(2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