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钟时林
[导读] 语文教学通常都是以阅读理解为主

        钟时林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  641400
        摘要:语文教学通常都是以阅读理解为主,而阅读理解中最有难度的就是语法体系与现代语言习惯出入最大的文言文阅读了,而文言理解在试题中所占比重也不容小觑,因此,这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高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已然不俗,但面对文言文还是略显吃力,因为古汉语的奥妙可谓千变万化,一词多义和通假字在不同语境下能够产生多种变化,这是语言文化的魅力却也是理解难点所在。本文打算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与对策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阅读理解;教学难点;对策讨论
        引言:文言文的难在于字面理解的意思过于丰富,也就是不同语境下所展现的含义不尽相同,表达方式过于凝练,语序也十分恣意潇洒,导致没有完整的规律可以摸索。表达体系本就大不相同,所以需要掌握特定的技巧以及拥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才能够有所领悟。
        一、黛色浅深山远近,碧烟浓淡树高低——突显画面,加强理解
        文言文的表述方式与现代白话大不相同,有些可以说是毫无干系,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难进行联想翻译,所以从字面上在找不出合适的方法,就从整体画面入手。文言文说到底也是古人记叙事物或抒发感情的表述方式,和古诗词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可以参考古诗词的通感境界,把画面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整体印象来帮助对文章涵义的理解。同样也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充满古韵也没什么不好的,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也是复兴国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教学其实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的经验很重要,以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为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历史故事,但细节描写却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图画来讲解文中场面,让学生从视觉方面直观地理解荆轲的行为以及失败的原因,当知晓全情之后再去看文章,就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叫反向推导教学,通过结果来推测意义。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并且效果很明显,在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画面辅助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去往正确的方向尝试解释词句,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就能够找到翻译方法,并且记住某些特定的规律,好运用在其他的文言文阅读中。
        二、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听觉辅助,深刻记忆
        既然是有了视觉帮助直观理解,那当然也免不了听觉辅助,很多内容转换一种承载方式就容易记忆很多,比如说小时候学习的英文单词表,用字母歌的形式就更加上口且记忆深刻,这就是音乐旋律的辅助作用。但是文言文比起诗词而言,并没有平仄押韵的格调,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意境韵味很丰富,且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它们的行文规范比较相似,要知道诗词开山之作是《诗经》和《楚辞》,这两本文献的难度可以说是并不亚于很多文言文记载。但是教学方式倒是可以借鉴,用声乐来柔化感官,从侧面辅助文言文阅读理解。相较于现代的日常白话,文言文的表达显然是略微含蓄的,很多时候一句简短的话语,需要三四道程序才能够翻译理解,并且其中所蕴含的典故哲理颇深,这也是学生感到又累又难的原因。


        说到文学大盛时期,就不得不提文学典范“魏晋风骨”了,以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一课为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世人皆知天下第一行书,却不知道其内容更是天成之作。同样作为学生无比熟悉的题材,视觉角度所呈现出的大多是行书运笔的画面,而教师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古琴音,带领学生去品味当时“引以为流觞曲水”的乐趣,甚至可以模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们进行文学比拼,或是分批阅读,带动阅读氛围,亲身体验其中就能够加强理解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古风歌曲,可以是自由创作的国风曲目,也可以是根据词配曲的经典诗词,都是能够加深记忆的辅助方式。
        三、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阅读积累,综合练习
        文言文确实是比较难的文章类型,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要直面问题去攻克它,任何难点都是要多加练习的,即便是很简单的文章类型,如果不多接触,那也会逐渐失去阅读的感觉从而导致陌生,所以还是要多读多练。文言文看似与日常生活离得很远,但其实其中的很多元素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比如很多成语、诗词、典故、谚语,都是文言文的形式,只不过大家耳熟能详之后就没有深究它的出处。教师要拿捏好日常渗透知识的分寸,巧妙地融合文言文的古韵,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只是衍生,让学生能够对古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愿意去深入探究学习。
        其实很多文献都是略带文言风味的,并且就潜藏在生活中,以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一课为例,其中很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等经典名句都是出自这一文章。教师应该以此为灵感,把很多与文言文相关的因素融合进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向学生介绍出处和用法,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那根据脑中知识可以得知文中的“之”就是代词,而“之”在其他语境中还有可能是“去、到”的意思,要根据语境与理解。教师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提点,时不时科普一些知识,鼓励学生多去看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目,例如《文心雕龙》和《世说新语》等小说类文献,既有趣又提升了文学涵养,有些素养就是徐徐图之,慢慢渗透就能够领域掌握了。
        结语: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的表述方式,与现代白话的意义并无不同,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出入而已,本质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作为中华儿女,很多内涵精髓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只需要多加接触了解去激发这一份热情即可。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揭秘与对话:交际语境的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J].语文建设,2020(11):36-40.
        [2]施艺娟.高中语文文言文中人物关系的重要性及教学对策研究[J].才智,2020(16):102.
        [3]苏红艺.古人言,今人说——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教学[J].求知导刊,2020(13):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