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信诈骗网络犯罪“数据”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刘强
[导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诈骗罪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类型,社会危害大,骗局隐蔽,且手段不断翻新,治理难度大。

江西师范大学  刘强 330022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诈骗罪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类型,社会危害大,骗局隐蔽,且手段不断翻新,治理难度大。在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念、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指出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分析了电信诈骗相关数据,阐述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据类型;治理对策
        一、电信诈骗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互联网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个电子的虚拟世界。我们通过网络来购物、社交、搜寻信息等,并且开始逐 渐通过网络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个人事务。与此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也不断被大数据吸收,包括手机号码、邮箱账户、个人照片、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等。
        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布的《第十八次计算机病毒和移动终端病毒 疫情调查报告》,2019年,有49.96%的用户遭遇过网络诈骗,主要方式有电话、短信、钓鱼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购物平台、邮件等。同样常见的还有“微信账号异地登录短信提醒”“强迫中奖”等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二、电信诈骗的数据统计分析及数据要素种类分析
        (一)信息时代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隐私窃取犯罪属于一切网络犯罪的源头。用户在日常使用手机时,下载应用、浏览网页或授权应用一些敏感权限都有可能不经意间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根据《公安部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显示,电信诈骗类型主要分四大类,分别是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贷款、代办信用卡类(虚假投资理财类),刷单返利类,网络交友赌博类。
        (二)电信诈骗数据信息类要素。在刑事侦查中,数据信息类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讯数据信息。当下,利用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实施犯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些犯罪离开了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根本就无法完成。因此,通讯数据信息就成为重要的摸排要素。例如,“在团伙盗窃案件中,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盗窃之前、盗窃之中、盗窃完成离开现场之后,都有可能通过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进行联系,制定盗窃计划、规划逃跑路线等。犯罪行为人之间的通讯联系,必然在虚拟空间遗留犯罪行为人之间的通讯数据信息” [1]
        2、网络数据信息。当下,网络成为各种犯罪的高发区域,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已相当普遍。通过网络实施犯罪,犯罪行为人必然在网络空间遗留网络数据信息。
        3、视频数据信息。


任何刑事案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视频监控系统也必然会“记录”下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全过程。
        四、电信诈骗防治措施
        (一)以数据为指导,创新侦查模式。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要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针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构建以大数据为主导的全新的侦查模式。为此,一是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预测性功能,对以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锁定犯罪发生的重点区域,并对此区域加大警力部署,加强监控。二是公安机关要借助大数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侦查追踪,对信息做出真伪的判断,及时准确抓获犯罪嫌疑人,并及时追回被骗取的资金。三是如果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发生,侦查机关要利用大数据对与犯罪活动相关联的信息进行全面筛选、整合,快速收集犯罪证据材料,并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2]
        (二)加强各种监管机制建设,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要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减少公民上当受骗机会,必须要加强监管,弥补漏洞,堵住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源头.所有涉及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部门,都要对公民的信息进行严密防护。电信行业要进一步落实手机实名认证工作,规范网络电话准入机制和网络电话显示号服务,通过技术手段打击和屏蔽“伪基站”,对恶意网址进行识别与拦截;银行部门要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监管,以防治实名不实人的现象,规范银行转账制度,弥补网上银行安全漏洞,加强对转账业务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建立责任查究机制,严格查处;网络部门要严厉打击并屏蔽“钓鱼网页”、“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链接等;“网监部门”对各类网站平台中涉及的敏感词语进行重点监控,如银行账号、转账、汇款等。[3]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立法威慑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打击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打击和惩治该类犯罪的力度比较小。近年来,为了有效打击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我国公安司法机关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效打击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但面对日益复杂且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些规定和司法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立法,从制度层面上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因此,建议单独将其进行定罪,设置独立的罪名,并提高最低的法定刑标准,增加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从而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也随之不断上升和增加,为此我们应当及时认清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规范网络运营公司和行业行为和操守,提高广大网民的防范意识,最终构建起一道电信诈骗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王彬.盗窃案件侦查中的大数据方法及其运用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5).
[2]孟媛.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04):98-102.。
[3]孟媛.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04):98-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