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娟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河南小学 河南 沈丘 466300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进行探究学习指导的基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找准本节课的起点
为找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探究学习水平。我们所面对学生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潜智是有限的,教师在指导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意,使之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精选本节课的新知点
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合进行探究学习,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有探究的价值,因此,要找准适合探究和具有探究价值的新知点。所谓的“新知点”指的是什么呢?我个人理解就是新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处,即“切入点”,此点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的认知需要,是打开思维阀门的钥匙。如《圆的面积》一课,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就是本节课具有探究价值的新知点.在小学数学每节课中都存在着具有探究价值的切入点,但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探究学习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确定目标、设计课堂探究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目标时,要关注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培养的探究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需培养的探究能力目标也会不同。这时需要教师在设计探究目标时,针对个性差异、内容的差别,要有所侧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在设计课堂探究学习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二、课堂指导
数学探究学习的课堂指导策略实质上是探究教学方法的问题。然而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科学的引领,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理解探究本质。下面以《圆的周长》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师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探究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莫过于创设有效的情境。在课堂过程中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置于一个奇特、新颖、有趣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场滚铁环比赛,然后让他们提出想要得到的问题“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是多少?”提出问题后,需要学生积极合作,探究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铁环的长度?”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介绍方法:(1)绕线法(2)滚动法,课件演示两种方法操作过。这时,教师打开吊扇:“你还能用以上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引出本节课的切入点“看来像这样动态的圆用绕线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种像求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圆周长的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建立猜想:“1倍、2倍、3倍、4倍......”那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直径的多少倍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一环节利用提出问题、展开猜想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施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将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式引入课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升华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讲”到“善讲”,让学生在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我在探索新知环节中设计了实验论证:“小组之间相互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录,其它同学进行计算,然后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里”出示实验报告:(报告表格)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要流于形式,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小组验证、合作交流,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探索进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馈论证:“哪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多组数据呈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看看你会有怎样的发现?”通过各小组的展示,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做最后的总结:“通过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也就是说:圆周长÷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圆周长÷直径(板书)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那么π≈3.14(板书)”。探究学习进行到这里,本节课的新知点已经突出了,在这一衔接处,教师可以设计穿插些活动及故事缓解一下课堂气氛:【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国的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有关圆周率的故事,出示课件“你知道吗”?播放圆周率的故事。】听完故事引导学生发表感慨,谈谈体会。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实验论证到形成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主动探索知识,并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巩固的目的是起着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作用。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以及加深印象,再次体会探索的趣味,增加主动学习的力量。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基础练习;2、巩固练习;3、延伸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其用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巩固和练习,同时教师在辅导巩固知识点时,要侧重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导学生的反思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感到的不是“我学会了”而是“我会学了”。
三、课后延伸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相对周期较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可能只限制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内,教师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有效地指导,更深入地探究学习。
(一)课后反思
即探究学习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修正学习方法,领悟学习策略,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水平提升。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些反思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写写探究的过程;谈谈受到了哪些启发?还有哪些疑问?通过反思过程,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成长。
(二)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一项根本任务。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感悟,并能从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在探究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真正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自身价值。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提倡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