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朱杰
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陈店小学
摘要: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学校不得不暂缓入学,进而改为在家上网课。疫情期间德育途径随着上课形式的转变也发生改变,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理处境,学生接收模式自然有改,教育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本文探索了疫情背景下网课中渗透德育的创新方法,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自觉意识及思想品德的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标。
关键词:疫情 网课 德育 途径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立德树人德为先,铸魂育人魂为本。”的主题,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指明方向。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塑形”的最基础阶段,此时情感态度、思想行为、心理情绪上的教育会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搞好德育质量,让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网课期间,能够用自己的方法、途径春风化雨,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助力孩子踏踏实实,少走弯路,健康成长的教师,就是德育的先行者、领航人。
一、疫情之下学生的思想状态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推迟开学,大家通过电视新闻、社区宣传获取相关信息,意识到新型肺炎疫情十分严重,学生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不仅需要适应居家学习环境,还要重新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对疫情的担忧和对新生活的无所适从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思想状态出现了波动。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过去,害怕悄无声息地感染病毒,永无止境的居家学习,对话对象永远只有父母和家人,这些都让学生感到焦躁、害怕、恐慌,进而出现了乱发脾气、抱怨问题。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的家人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能理解抗疫的具体意义。
心理学上有延迟性应激反应一说: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引起的延迟性精神障碍,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说精神症状出现前有一潜伏期,发病一般在受刺激后数周至几个月,特别是目前精神状态一般的群体,我们德育工作者更应该警惕,所以持续保持对学生精神状态的关注,防止学生心理状态恶化,就显得尤为必要。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无声而持久的“战役”。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学生思想状态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必须想办法解决,帮助学生稳定度过特殊时期。
二、面对疫情德育新途径
疫情发生之后,我主张向学生主动投放教育资料,让学生读懂疫情这章“新教材”。
第一,教师建立家庭微信群,形成一个虚拟的群体环境,让学生在“云”社交场中互动、交流,感受同学之间给予的温暖,感受生命的存在,在互相鼓舞中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荒芜,从而回归健康的思想状态;利用微信一对一聊天,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即将毕业所导致的情绪困扰,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担心等情绪。
第二,指导开展活泼、轻松、温馨的家庭环境,引导家长陪伴儿童做游戏、做家务、做手工,让学生逐渐淡忘疫情,恢复健康情绪,回归健康思想状态。教师在网课之余,适时发送抗疫先锋人物事迹宣传教育,号召学生以各种形式,收集宣传防疫英雄的感人事迹。鼓励同学们以美术、作文、书法、手抄报、拍摄小视频等形式,家长和学生共同合作,DIY防疫口罩、发表自己的抗疫心声,向英雄致敬!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加油!
第三,以网课作为阵地,在教材中有意识穿插讲述疫情期间的真人真事,用感人的事迹鼓舞学生,潜移默化中渗透淡定、从容、无所畏惧的情怀,由此帮助儿童调整思想状态,从先锋身上汲取战胜疫情的力量,同时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肩负责任与担当。在疫情中,利用网络教学能够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开展了“战疫情、拥春天”线上开学典礼、开学第一天升旗仪式、每周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在特殊时期的班级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清理家庭垃圾,戴上口罩,清扫社区道路,为疫情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在奉献中充实自我,肯定人生,消除抱怨,健康思想。
三、由此而衍生的德育思想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疫情期间,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笃定的政治信念,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操守,多收看收听国内国外时事新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真正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品行的人渗透道德”,在学生心灵深入埋下善良美好的种子。
其次,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德育。比如召开“开学校长思政第一课”主题活动,利用“学习强国APP”选择素材举办疫情知识竞赛,开展讲述“学抗疫英雄故事”活动,组织“我为爷爷奶奶洗脚”等家庭行动,真正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面对疫情期间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师应该与家长联合互动,实现线上思想教育、线下行动落实,双管齐下,让学生将思想、情感落实到行动中,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网络德育质量。
总之,“疫情”背景下德育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网络生存环境,从而有力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伍英.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J].湖南教育,2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