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山
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中心小学 405902
摘要:小学生在成长中,离不开班主任的科学指导,需要班主任的引领。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增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使学生知道德育存在的意义,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班主任可以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培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德育,使学生适应德育活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小学班主任思考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法,要结合学生的问题来分析,了解学生的切实所需,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建议,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收获成长的护身符,成长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一、留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约束学生的行为
小学班主任思考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法,可以借助留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班主任留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日常表现,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自己在行为举止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约束自己的积极意义,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笔者在观察学生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嘲笑其他学生的弱点,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为了改变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遇到的不舒服的事情。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了自己见过、遇到过的起外号、恶作剧等经历,认为这些都给自己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尊重自己的行为。笔者趁此机会,向学生传播了尊重他人的必要性,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学生表示会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学生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交环境,彼此尊重。这样,笔者通过关注学生的日常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德育意识。
二、留心学生的课堂学习——转变学生的意识
小学班主任思考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法,可以借助留心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转变学生的意识。班主任留心学生的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了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总结了适宜的学习方法。
笔者在与其他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刻意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情和教学质量,打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与学生进行了课下沟通,了解了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原因,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苦恼。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让学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笔者首先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延长学生的关注时间。在课堂中,笔者会通过提问、游戏等环节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同时,笔者还会寻找学习优异的学生,探讨集中注意力的经验,帮助问题学生改变学习的现状,使学生能够尊重课堂,尊重教师,克服自己的问题,珍惜学习的机会,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班主任的影响下,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留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学生的平台
小学班主任思考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法,可以借助留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创设学生的平台。教师留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个性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了应该怎样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笔者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优质个性,却缺少展示的机会。为了突出学生的表现,笔者综合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个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了自己的优势,懂得了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难关,为实践活动增光添彩。笔者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鼓励,让学生不要气馁,积极应对,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打败难题。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还收获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了发展的平台。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施展,水平得以提升。
总之,本文通过留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留心学生的课堂学习、留心学生的个性发展,约束了学生的行为,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创设了学生的平台。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件事,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危害他人,不能危害社会,做一个尊重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了教育,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万丽华.浅议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63-164.
[2]李茹.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