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燕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410000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方式较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结合近些年教育部开展的德育活动,并吸取高等学校借助互联网进行德育的实践经验,对中职的德育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在教育范围与教育途径方面,教师应当以自媒体为基础,构建微德育平台,在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方面,教师应当将德育内容与各专业的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中职;德育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且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也较差,因此他们的思维意志较为薄弱,思想观念也较为幼稚。基于中职学生的这一特性,中职的德育教育便显得非常重要了。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当为各专业的教师、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设定德育的目标,并要求教育者们充分融入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中,借助自媒体、互联网资源等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基于网络渠道,建立深入德育教育路径
网络渠道是互联网背景下可用于教育的重要路径,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当组织各专业教师,共同建立深入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平台,以此拓展中职德育的范围[1]。教师们用于建立教育平台的网络渠道应当以学生们娱乐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为判断标准,并构建良好的管理系统。
德育是基于生活的教育,因此教师们应当选择学生常使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比如,近些年各学校都创设了官方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但是这些公众号却没有被大部分学生了解。对此,学校可以要求班主任组织学生关注学校以及各专业的官方账号。在此基础上,学校就可以继续构建德育管理系统。比如,学校应当设立账号运营工作组,以学校管理者、各专业教师为指导、监督、运营者,并设定每天、每周的德育内容推送任务和推送标准。并且,学校还应当要求各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在闲暇时间阅读推文,并通过点赞、评论等数据实现有效监督。此外,学校还应当鼓励学生们结合生活遇到的事情,自主制作推文,以投稿的形式发送给不同账号的运营小组,以此参与到德育中。
二、基于时代背景,开展体验实践德育活动
在当前时代中,各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育部都开展了众多思政与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并且收获了良好的效果[2]。
因此,在优化中职阶段的德育教育时,教师们也应当参考现有的经验,设计并开展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以此让中职学生们在实际体验中得到德育教育,发展出良好的观念。
比如,近些年教育部以及湖南、广东等地区的中职都组织开展了拍摄微视频活动,以此辅助开展思政教育。中职学校也可以借鉴这一教育组织,以校内的志愿者活动为基础,开展微视频的拍摄实践德育活动。在确定活动的类型之后,学校应当组织德育教师,结合德育的大纲编写健全的主题选择目录。比如,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拍摄职业规划相关的德育微视频的建议;针对三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拍摄职业道德相关德育微视频的建议;针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拍摄艾滋、经济政治等相关内容的微视频的建议。如此,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年级学生在拍摄微视频中理解、感悟德育的相应理论知识,而不同年级所拍摄出的微课还能够为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借鉴与教育效果。
三、基于中职特点,设计校企联合德育体系
在中职教学中,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也是学校发展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3]。基于实践活动较多这一中职教育特点,学校管理者应当组织教师设计校企联合德育体系,将校内外的教育都纳入到德育的渗透范围中,并以此丰富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发展。
在实际中,中职学校应当参考校企联合进行职业教育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但由于企业中缺少德育人才,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理论学习资源,让学生结合实践得到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具体而言,德育教师们应当借助网络渠道,使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以在企业中的实习经历为基础,将自己的德育感想记录下来,然后作为作业交给德育教师或者作为稿件投递给校园各官方德育账号。此外,学校还应当组织教师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让教师们引导企业人员总结出实际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以及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发挥企业人员的德育潜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阶段中的德育是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维、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阶段开展的德育活动不能仅限于课堂或者讲座等理论教学类型中,而是应当借助互联网的渠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且,教师在设计德育教育内容与展示形式时,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并选择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唐三运.互联网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5):99-100.
[2]门瑞.“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20(08):172-173.
[3]严妹灵.“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工作者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J].现代职业教育,2020(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