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艳
蕉岭县友邦小学 514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还没有十分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改变过去不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成长。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教学现状,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阶段;德育工作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身心能够更加健康,进而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德育教育方面,不断改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德育教育得到良好的落实。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没有熟练的掌握德育教育的落实方式,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
1.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德育工作不重视,这便导致教育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落实。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些教师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便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自己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没有得到正向的约束,而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理念上的错误会从根本上使德育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此外,教师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计划,这使德育教育的进程受到很大局限。还有一种情况,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手段还不是很熟悉,导致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完善,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2.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2.1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要保证教师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技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德育教育得到充分的开展和进步。
例如,各学校可以让教师定期参与培训,给予教师培训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使教师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当今社会的教学进程和背景,能够使教师紧随时代的发展,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完善,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德育教育在根本上打好实践的基础。
2.2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情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使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气氛中。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和手段,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逐渐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官的感受而不断体会德育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音乐或视频的播放,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直观的感受到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亲情相关内容时,可以上网搜寻一些感染力较强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内容的展示,触发学生心底的情感,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的内容,不断联想到自身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在视频中,进而使学生受到较大的触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3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在德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推动互动性课堂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并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手段,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感悟。
例如,教师在讲解爱国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举例出自己所学习过的名人名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和总结,从新的角度审视爱国事迹的内容,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事件中获得新的想法和观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
结束语:
本文在开始讲述了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又从几方面说出了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包括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三方面,希望能够对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在教师的不断渗透和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加强其对自己德行、思想的规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支撑,在未来的发展和学习中取得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纪艳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87.?
[2]巩秀玲,王桂荣.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