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玺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走马镇中心小学
[摘 要]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特点,论证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经历着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其核心课程目标强调认识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识别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在信息化背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起源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即学生若对问题或现象不经过深入思考并有所体会,想弄明白却想不透时,便不要去启发;学生若经过苦思冥想但不能用语言完善表达出来时,便不要去开导;若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那便不要往下进行了。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引导,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自我构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了以问题为引导的“产婆术”教学法。苏格拉底提倡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表达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概念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挑战传统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提倡创建积极主动、富有生气的活力课堂。杜威曾说过,“我们构建的教育应能通过做事充分调动儿童天生的主动倾向,同时务必使这种做事能要求儿童进行观察,获得知识,和运用建设性的想象力,这才是改变社会条件所需要的教育。”[2]
在当今教育竞争形势如此严峻的状况下,问题导向式教学较充分地展示了这种教育的优势。问题导向式学习给学生的探索提供了一个顺藤摸瓜的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心领神会,并不断扩展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混乱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3]
3、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视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单向的“传授式教学”,轻视双向的“探究式教学”;重视间接书本知识系统的“学数学”,轻视直接生活领域的“做数学”等。这些问题使学生 “问”的技能未能受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由于受多方面影响,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不同,多媒体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由于教师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妨碍了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问题导向式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地说,更具有科学性、直观性、交互性和活泼性,可以丰富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学习者愿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完成知识的同化或顺应,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构建小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倡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促进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供真实的活动,注重逼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教学内容实践层面的理解,使学生在良好地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
问题导向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信息技术与问题导向式教学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信息技术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提供技术手段,问题导向式教学使信息技术的特点更加突出。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5.1满足《课标)》中目标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学段的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展开,见表1-1[4]。表中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尝试与班里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释问题解决的合理性等方面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实施启发学生思考的策略,使学生在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将所学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完全符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学段目标的要求。
表 1-1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小学学段目标的阐述
知识技能 1)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运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3)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问题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4)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2)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 在参与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客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提供便利,并且为数学教育的普及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5.2体现数学本身的学科性质
数学本身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是一门工具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正是符合数学的这种工具学科性质的一种教学策略,因为它强调不但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现、提出及解决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体现了数学本身的学科性质。
5.3符合现行教材的内容特点
现行实验教材提到:“本教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教材的特点有: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式”编排结构,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保证基础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提高问题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5]正符合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给学生分配合理学习空间的内涵,问题导向式教学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对问题思考,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由此,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符合实验教材的目标的和特点。
6、小结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第32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6]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小学数学高效率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述而[M].上海三联书店.2015
[2] 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美)Robert Delis le著,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4]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 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