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威
江西省瑞金市黄柏乡瑞律明德小学 3425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教育,做到勤于反思、精于教学,打造有效小学数学课堂。在本文中,我根据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科学课堂教学,奠定智慧课堂基础;利用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概念理解;通过解决问题,有效进行思维拓展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对有效课堂的探索也在进一步的深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的研究和改进,以不断的完善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的激发课堂的教学活力,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科学课堂教学,奠定智慧课堂基础
优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离不开科学的设计,只有在课前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才能全面掌控课堂,保证教学按照科学的步骤和流程展开,使学生快速的把握课程重点,并吸收知识中的精华。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要做好课堂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时间进度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而除了这些内容以外,教师还要做好教学工具和教学设施的准备工作,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数学教学模型的使用等。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内容时,我在正式讲课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并花费了不少心血来设计这堂课。首先,我确定好这堂课要讲述的数学知识,并重点标记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在教学时重点讲解这些知识;其次,我明确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整理好画图软件、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工具。如此,我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就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为智慧课堂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概念理解
数学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较为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更容易理解的,帮助学生相关知识的有效理解。
而信息技术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教学内容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将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升学生理解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内容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和直观,我便借助了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在课堂中演示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平移的现象,我借助的是现实生活中火车的运行事例,为了更为直观,我则在火车的底部制作了一道直直的平行线作为点缀以显示火车的直线平移;同样的,对于旋转的现象,我则选择了风扇启动后的现象,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风扇旋转缓慢化,亦用弧形光线示意“旋转”的现象,如此,学生通过这种直观化的多媒体屏幕显示,大大的促进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解决问题,有效进行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环节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贯通并转化为己用,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而“追问”在这一环节当中的应用,能够在现有的知识点上为其进行创造性、深入性的设问,帮助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继续拓展学习思维,加大探究深度和层次,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效果。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内容时,在教学之余,我便借助追问的设置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维拓展巩固。在教学中,我利用“折线统计图”展示了我国领土内“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个极南极北之地的最高气温走势图,并分别以问题带出两地的温差情况,如:温差值、最高气温变化规律等信息。在此信息的前提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信息的获取,我们还能想到用这一制图法来进行其他的什么统计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的学生便提出利用这一方法可以统计地区雨雪天气发生次数的情况,从而可以为天气预报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等,诸如此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熟练的掌握度,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和创新,积极的联合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同行一起就有效开展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的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漏洞的环节,有效的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良性的课堂互动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全面的补足学生存在的短板环节,进而有效的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和效能。
参考文献:
[1]金秀梅.基于导学理念下小学高段数学预学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詹小清.浅析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教学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