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君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初中
【摘要】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落实从双能到四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误区 优化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当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避免低效提问,优化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一、课堂提问的常见缺陷
(一)提问华而不实.因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如《矩形》的教学中,教师在讲矩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这样设计提问:
师:在□ABCD中,AC与BD相等吗?
生: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那么□ABCD是矩形吗?
生:是的.
师:怎样证明?能证三角形全等吗?
生:能.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以简单的集体回答取代了学生深入的思维,而且所提的问题大多是低思维度的.教师以 “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来代替提出问题,学生用“是”、“对”、“能”或“不是”、“不对”、“不能”来回答.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课堂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二)提问表述不清.在课堂提问中,问题所含的对象必须明确,这样便于学生集中思维,抓住实质,迅速作答.若问题表述不清楚时,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不知如何回答.如教师在上《有理数的乘法》时,在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后,教师进一步给出了以下练习:说出下列各算式的结果:3×7,(-3)×(-7),(-3)×7,7×(-3).在学生得出结果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
生1:结果.
师(加重语气):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
生1(声音变弱):结果.
师:结果中除了符号还有什么?
生2:符号弄掉以后的数.
师:符号弄掉以后是什么?
生2:绝对值.
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不易理解,使学生不明其意,不知如何回答.我们知道,一个有理数有两部分组成,符号和绝对值.如果教学中能让学生先明白这一点,则可问:以上结果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再问:绝对值分别是多少?与原来两个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表达显得清楚很多,学生就容易明白思维指向,便于积极思考问题.
(三)提问抹杀个性.有的教师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教学片断中:
师:如何解方程2x-2=-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x=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2,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
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这两位同学的不同于通法的思路富有创造性,可惜,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仅没有得到呵护,反而被教师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四)提问过于着急.比较新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教师在提问后不论问题的难易都只在滴答几秒后就让学生回答,甚至有时为了赶进度而匆匆忙忙发问,不等学生思考立即指名回答,答后不等其他同学反应过来就进入下一轮程序.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和实践。”由于初中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意识及能力还无法和成人相提并论。在课堂中,我们就要根据实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数学问题,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教师叙述完问题之后稍事停顿(可视问题的难易决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再让学生回答;当学生答完之后教师不急于评价,再停顿几秒钟,以期引起回答者的自我补充或其他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明确目的,有效提问
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避免一问一答、表述不清,同时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问题?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明确的目的。是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使学生思维?为归纳总结?等等,都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做到有的放矢.
(二)分层设疑,层层追问
对于教学上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或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适当变换提问的角度,增加提问的新颖性,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创造.
(三)以人为本,因人设问
学生彼此间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课堂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不同等因素设计问题,以吸引大家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分享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使其能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以学生为本,因人施问,进而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其在各自已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三、结束语
我们教师要努力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避免低效提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地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是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是不断生疑-解疑-生疑的过程,是不断思考并享受思考的快乐与幸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家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9)
[2] 吴久辉.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J ].文理导航(中旬).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