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卫 尉欣伟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 472200
摘要: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所以合作学习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则是直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将其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合理划分小组成员、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优化课堂评价系统等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怎样优化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和基本教学路径。
关键词:优化;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与新课标理念和要求相符合,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潜能,拓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范围。所以,每个高中物理教师都需要主动地跟随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探索并运用创新的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全面运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划分小组成员
要想顺利、高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必须以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为前提,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以便准确的把握他们的学科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而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来将学生划分为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老师以认真负责,成绩优异,组织表达能力强三点为标准选出各个小组的组长,然后各个组长结合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等方面讨论并确定各组成员,做好人员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做好铺垫。
例如,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都忽视了小组成员划分的关键,实际上,小组成员的合理划分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基础,如果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过大,则会造成合作学习效果的低效。所以,笔者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划分,每个小组5人,每个小组都会有一至两名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带领小组学习,以确保其他组员可以跟上学习进度。这样,笔者通过合理划分小组成员,确保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积极引导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以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结构体系,活跃教学的氛围和状态,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完成小组的划分之后,依据物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或者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欲望,从而鼓励和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实现思维碰撞、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以促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曲线运动》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掌握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上课时老师设置问题,提出具体的讨论方法,让学生交流讨论。针对问题,先让中等生作答,回答不准确时,再让优等生作答,老师最后再给予指导和点评。这样,既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又促进了组员的交流合作,加深了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
三、优化课堂评价系统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实现对合作教学效果的巩固、优化与提升。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重视评价环节,优化合作课堂中的评价系统。需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成绩性的评价方法,将“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让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实现对小组集体的有效激励,从而切实推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授《焦耳定律》时,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优化了课堂评价系统。如: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提升小组活力,同时,笔者还这对组内进行评价,使小组内部再次形成竞争关系,激活小组内部的探究动力。这样,笔者通过优化课堂评价系统,提升了小组探究的动力。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必然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改革教学结构体系、提升教学实效并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关键路径。对此,每个高中物理教师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创新,把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以现实学情为出发点,通过合理划分小组成员、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优化课堂评价的过程,切实做好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鹏. 在高中物理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1-10(046).
[2]朱传苏.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