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刘海萍
[导读] 充分而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提出了几点比较具体的观点,
        刘海萍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充分而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提出了几点比较具体的观点,即:创设直观画面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在“数学味”的教学中体会数学文化;适当拓展学习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过程,让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数学资源;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要求:“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这就为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理论上的基本依据。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对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素养提升作以简要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创设直观画面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认知,在“数学味”的教学中体会数学文化。
        提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创设直观生动的画面情境。不管是传统的多媒体设备还是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及触控一体机,基于其多媒体功能创设直观情境都是最基本的应用之一。而就小学数学而言,此一基本功能更具教学价值。从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上说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他们所愿意接受和容易掌握的概念也大都是具体和形象的,而数学知识则有着天然的抽象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提升其思维积极性;特别是就高年级阶段而言,一来所学知识相对复杂和抽象,二来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缓慢发展的阶段,基于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例如六年级的圆锥和圆柱知识,属于是小学阶段几部知识中较难的部分,但如果能合理而充分地引用用信息技术,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圆锥和圆柱实物,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迎合其形象思维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动态地展示几何体的结构特点,即实现从平面到立体和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体特点,同时还起着锻炼其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素养的作用。总之,基于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画面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思维认知,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形式和价值之一。为此,在“数学味”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数学教育,使学生润泽其中,进而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和端正态度,自觉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意识,简洁直观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适当拓展学习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过程,让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是以互联网络是核心的,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授课中,网络资源的搜集和获得十分快捷方便,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小学数学而言,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如生活实例,例题、练习题等,一般教师也都较为熟悉了。当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你知道吗?”等栏目的教学价值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还要开发与利用跟学生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的“典型数学问题”、“数学家名言”、“数学家故事”等一系列的数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一下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资源拓展,因为这是新课改所特别重视的方面。其实课改的新教材中对数学文化的渗透都有所加强,在平时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便利性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出自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圆周率和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周牌算经》中;《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记载负数的表示方法并论述平面图形计算方法的数学名著;数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现代数学的基础;黄金比例(0.168/1)能够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等等。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眼界和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其学科兴趣的培养。
        三、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新课改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落实于日常教学中,即减弱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灌输色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这方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形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空间,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网络学习资源库等方式来预习课堂知识,课堂上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发展。同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大数据获得学生学习成果的实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此外,在合作探究教学中还可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希沃教学助手的手机电脑同屏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中高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学科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自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中自然仍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这样,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人人有理想,心中有奋斗目标,学习氛围愈来愈浓,空前高涨。总之,要力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课标中所强调的”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综上,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素养提升的探究中,提出了三点比较具体的观点。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和价值,合适而巧妙的让信息技术和数学文化走入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同时我们老师也要不断的去探究学习,充实自己的数学世界,让我们的孩子的文化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路加雷. 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学周刊, 2012(01):128-129.
[2]王仁荣. 探究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00(009):110-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