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教学的调整与优化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彭咏梅
[导读] 概念知识是所有学科知识中的基本组成,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更是进行后续深入学习的前提。

        彭咏梅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平都第三小学  江西省吉安市  343200
        摘要:概念知识是所有学科知识中的基本组成,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更是进行后续深入学习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谈一谈概念型知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概念
        学习一门课程最先接触到的知识往往就是概念知识,而在初次接触并有所了解后,还应该尝试将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这既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引导,也考验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说,牢牢把握概念不仅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更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决定性因素。
        一、概念知识内容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始涉及到代数的内容则应该说是简易方程。简易方程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中的安排意义就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从而实现其运算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从主观层面来引导学生去熟悉和把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也可以通过与一般等式进行比较来明确这种用字母和多种符号进行等式关系的表示方式。接着再通过解答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来感受这些字母和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最终经由实际运算来体会方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运算规律,发现其中的共性,进而在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加以运用。
        2、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比较大,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坚实的空间几何思维基础,从而轻松地进行后续深入的学习。从知识本身属性出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课堂上直接或是间接地为学生呈现实物,以此来令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逐渐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再比如在学习过“角的度量”等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该部分知识的内容就是在为之后学习更多的几何图形奠定基础。于是,在接下来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图形中出现了大量以前认知经验为基础的概念内容。比如在学习过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上,针对顶点、棱和面三个要素来进一步掌握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概念,并开始接触容积概念等等。
        二、教学过程的调整与优化
        1、感知阶段
        感知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开始,既是完全主观的,也是后续认知经验产生的必要环节。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感知阶段,教师应该结合数学概念知识特点来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中来,经由对概念探究学习的主观认知过程来丰富自身学习体验。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三角形,发现其每个角都小于90度的特点,接着再通过正反例混合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学习经验,在极具探究意味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新知的理解和把握。
        2、课堂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正是这些联系决定了学习和建构知识必须要一丝不苟,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和不解。对此,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必须建立在前认知基础上的,所以只有牢牢掌握上节课的内容才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新课学习。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两个直尺进行交叉重叠,然后让学生观察重叠的部分,从而唤醒之前对于“四边形”知识的记忆,接着来对新知进行学习和建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小棒摆出一个正确的平行四边形,并说一说图形的特点。
        3、类比迁移
        概念的学习其实就是对其本质属性的分析,这其中不乏借助实例或其他多种方式来呈现概念内构。比如通过正反例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本质属性认识更加深刻等等。例如,在“平方数”相关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整数来让学生自己尝试将其拆解为一个算式,比如25=5×5、36=6×6等等。在拆解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整数都能够被分成两个相同的数,并以此特征作为概念的定义,即“能够分成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数就叫做平方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些数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判断,找出其中的平方数,完成知识迁移,增强学生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认知和理解。
        4、巩固强化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在课下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课上所学进行有序的梳理和归纳,从而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那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讲,教师应该选择不同方法来进行针对引导。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自主尝试绘制本课的知识图,要求把自己在课上学过的东西进行罗列,记录在笔记本上。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自己去根据教材进行梳理,对整个单元甚至专题的内容进行排列,将重点知识内容清晰地记录在笔记本上。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来明确各概念知识的上下位以及本质属性,从而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
        综上,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分布呈现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综合手头教学资源来进行整合,实现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匹配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吴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52.
        [2]林丽.把握概念特点  理清概念属性[J].江西教育,2017(33):56-57.
        [3]卜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