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侠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小学 231100
摘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并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但他们的求知欲也很旺盛,所以在课堂会出现学生随意打岔的现象。这些都会让课堂的效率大打折扣,而数学课就是枯燥无味的,这时让学生们注意听讲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所以,要先让学生们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建立恰当的奖惩制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高阶段的第一个年级,位于一个开头的位置。所以这个年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础,后面的路才会走的稳健。那么这个基础学生怎么才能打好呢?首先要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然后要管好纪律,建立奖惩制度,还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用多媒体。
1.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紧扣四年级数学课本内容跟学生讲讲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一样东西,很多时候都会半途而废的概率很大,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鼓励与支持他们。激发的过程也是陪伴的过程,多多去发掘学生们的“闪光点”,去探索他们的兴趣领域,并及时锁定,加以强化,相信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便会成为他的独特竞争力。例如怎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就要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学生们就很容易引起兴趣。例如:鸡兔笼,一共有头10只,一共有足28只,鸡兔每只多少只?分析:如果10只兔子都是兔子,那么总共应该有4×10=40只,即比已知的28只增加了40-28=12只。如果一只兔子被一只鸡取代,4-2=2只将减少。为了消除12只的差距,10只兔子应该替换多少只鸡?显然,12÷2=6,只要把6只兔子换成6只鸡,那么鸡的数量是6只,兔子的数量是10-6=4。总之,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关系是:鸡的数量=(每只兔子的数量×兔子的总数-实际脚数量)÷(每只兔子的数量-每只鸡的脚数),兔子的数量=鸡兔的总数-鸡的数量。这种方法叫假设法,极限法,是学校教学普遍应用的办法。这时候教师也可以在讲鸡兔同笼的时候掺杂其他的知识点,这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记得很牢。
2.奖惩措施
首先,发火对学生没用。对学生宽严并济,恩威并施,但别一开始就表现出和蔼可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去推翻规则挑战权威,适当的全班性惩罚,找你能做到的罚,比如上课吵闹,就停下来等他们结束再上课,同时下课顺延对应时间。针对性的惩罚,找一个有代表性的事情进行惩罚,让全班知道你的执行力。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能长期执行下去的。
奖励措施可以进行积分制,考试考的好或者做好事可以积一朵小红花,攒到5朵或者10朵就会有一些奖励,完成心愿或者小礼品之类的。用分值量化学生的变现,清晰记录与展现学生的贡献。不直接发钱,却比钱更有意义。学生普遍认同,不反感,容易落地。创造属于学生的快乐,让他们之间关系更加融洽。
3.增加课堂趣味性
增强课堂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学习过程更轻松,让课堂氛围更好,让学生听课更认真,让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更深厚,就连做作业都更积极!传奇的西南联大,流传这样一句话:老师们讲课,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可见,照本宣科的老师从古至今都不受欢迎,勇于创新、不落窠臼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上课第一天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如果你听到一位老师说出这样的话,你会不会想要继续听他的课,增加课堂趣味性就是为了保证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比如给学生每个人一个扑克当中的角色,拿着一副扑克牌进课堂,抽到哪张就谁来回答问题;又如做一个“无知”的老师,对于低学段的同学来说,是很受用的,在讲和同学友好相处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故意走到一个同学跟前碰了他一下,把他的一个东西就拿走了,就说了一句:“我很喜欢,给我用两天。”接着有同学说:“老师,你不应该随便拿同学的东西!”我问:“为什么?我喜欢我就拿上用几天,怎么了?”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起来,“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你这样是不对的,不尊重别人”听到同学们的话,我内心暗暗窃喜,不用老师讲,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这堂课的重点了,这时老师可以趁热打铁问同学们,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做?“老师,我喜欢别人的东西肯定会经过别人的同意再拿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述一些枯燥的理论,用实际的表演,让同学们明白怎么样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
4.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操作能力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现在要逐步的成为课堂新形势 之前的应试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添加了实践操作。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习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把实践操作加进来,培养他们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一位同学提供能够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动手 自己去总结发现规律。例如,在《三角形》这一章中,本课是在学生理解三角形和三角形的一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并通过三角形推导出相关的性质。因此,学习三角形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为空间与图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三角形分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钝角、锐角等进行分类,教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三角形的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图像的集合图揭示了三角形按角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三角形,并遵循的原则不重复和缺失的分类;另一个将三角形按边分为非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也包括等边三角形。教材没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角三角形的特征
5.运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多媒体可以讲一些枯燥,无法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知识用一些直观有趣的图片动画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数学,有一些图形上的变化在多媒体上都可以利用技术展示出来。其次,能有效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整体性和多维度的特点,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这样课堂效率会大大提升。三是促进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富于变化。对学生来说,这种变化也是一种新鲜新异的刺激,更容易引起注意和学生的兴趣,在课件设计中,要合理使用变化,确保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并集中于学习内容,因此,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应只表现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删去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画面及多余的内部细节,不应盲目追求“漂亮”,要使多媒体更适用于教学,更实用,不会让学生把注意力更多的分散到无用的信息中去。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思维逐渐独立化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个年级段非常关键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要从培养兴趣,奖惩措施,增加课堂趣味性,实践操作,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娅.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8期 78-79,共2页
[2]陈凤娟.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分析[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年第16期00179-00179,共1页
[3]李付强.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16年第19期48-48,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