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刘秀华
[导读] 初中阶段,学生三观意识开始萌芽。该阶段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实验学校 刘秀华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三观意识开始萌芽。该阶段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将目光和重心放在学生法治意识、法律意识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认知,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知识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与品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培养
        前言:初中教育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三观和素质。新课标明确强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让学生形成爱国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学生需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社会主义责任感,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代新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
        步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的教育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只考虑书本表面知识变成了如今更看重内在素质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相较于小学时期有了很大变化[1]。初中阶段学生依靠和周围同龄人的交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考虑与关注自己形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初中阶段思政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人类价值观核心基础,公平与正义意义重大。法治价值内涵与基本理念本就是公平正义[2]。正因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才必须重视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因为这直接关系学生今后的价值观取向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转型。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挑战与冲击着我国传统正义。当然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问题渐渐暴露,我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矛盾与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国民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对我国走向民主化而言意义重大。
        初中阶段学生比较叛逆,青春期的学生受到逆向思维影响,不喜欢被动学习各种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学生渴望在实践中了解知识,触碰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3]。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先创建相应的氛围与环境,展开法治意识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言,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十分重要。之所以我国少年犯数量持续增加,就是因为缺少法治教育,没有让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素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思路
       (一)加强基础知识讲解
        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理论知识理解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为了达成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目的,需要做好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书本知识联系。基础知识在有规律的教学中进入学生头脑,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形成了法律意识,明白了如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明白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我国宪法强调,公民拥有相应的人格权、人身、自由、政治权利。以学生角度来看,与学生关联最密切的是受教育权。比如国内近些年所推广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措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应当承担的义务与可以享受的权利,明白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
        (二)实践中使用法律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单调、乏味的将理论性法律知识交给学生,不让学生有实践的过程,学生将很难理解。纸上谈兵毫无意义,遇到问题只能头脑僵硬。为了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建设社会贡献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在实践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比如很多学校周围都有违法的餐馆、网吧。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对待这样的情况,学生应该怎么做,应当如何处理。学生可以用情境模拟的方法学习、操作,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能力。
        (三)运用真实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使用真实案例,创造真实氛围以后学生能够形成代入感,获得检验知识,实践知识的渠道、空间和条件。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知识建立深刻印象,对法律知识形成了深刻理解,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质量。比如在讲解《法不可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建立深刻印象,教师就可以用近期的热点新闻作为话题,提问学生如果是自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自己又会怎么处理。
        结语:初中阶段学生阅历不足,经验不成熟,该时期的教育需要重视学生三观素质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深刻的知识理解、领悟。教师需要因势利导,用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国家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许廷雲.孝道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4):220-224.
[2]刘金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11.
[3]马长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45-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