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罗建英
[导读]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提出了要切实保障广大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重庆市垫江县澄溪小学校  罗建英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提出了要切实保障广大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效果越佳。如果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受压抑,思想有负担,就会出现心理成长延迟现象,脑子迟钝、思路堵塞,影响吸收知识和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理解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以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习作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长期以来,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设想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一的只依靠心理健康教材,它可以在各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同时,《新课标》中也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习作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习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由此我想到把语文习作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实践
        实践的宗旨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便失去了源头活水。小学生习作,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习作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进行习作的内在动力,而习作又是其情感的记录。因此,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抓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利用习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长会中,有些家长反映学生受不了委屈,因为一点小事便弄得大哭大闹不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我布置了习作《当我受委屈后》。


在习作中,有的孩子写道:“当我受委屈之后,我会非常生气,有时候我会哭,有时候会静静的坐着不理睬他们,自已做自己的事,有时,我会打架,有时会骂人,还有时会摔东西。”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还有的孩子写道:“会和好朋友说一说,让她们说谁的对,如果是我的错,我会向那个人说声对不起,让她原谅我,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很显然这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理智性,且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于这样的习作,教师就不能一味的按原有的方式进行批改了,而是需要加入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如我给第一位学生的评语是:“你和我受委屈之后的反应很像,而且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充分的发泄一下,但这很不好,你认为呢?我常想,其实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或解释,或走开,或不去想,都可以,你说对吗?”类似的评语,可以指导学生的身心行为,使他们知道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些。在《争做文明学生》这篇习作中,有学生这样写道:“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在我们班里差不多,我真想超过学习成绩一直比我好的同学,我每天都刻苦努力学习,终于超过了比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我认为学习要放在第一位,我要做一个好学生。”她是这样写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这篇习作也使我找到了她为什么一直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的原因。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说得非常不错,其实,我觉得你不仅要认真学习,更应投入到集体当中,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有更多的快乐!”此后我有意识的在班级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性的事让她做,逐渐改变了她狭隘的学习观。
    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了一些学生的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收获
        事实证明:经常练习写作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促进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事,要求他们写下来,喜欢的、好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赞扬它;憎恶的、坏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批评它。久而久之,便会在孩子们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辨别力,丰富了感情,对于优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于赞颂,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了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培养了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已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在实践过程中,我感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依据一些相应的心理学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一个系列的教育计划。采取主动,改变这种从学生出现问题着手的被动方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理于未然。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