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陈朋
[导读] 在国内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教育工作必须走进生活,体现服务生活的追求和意义。

浙江省乐清市芙蓉镇雁湖希望小学 陈朋

摘要:在国内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教育工作必须走进生活,体现服务生活的追求和意义。只有满足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性课程的小学科学,学生本身十分喜欢。本文将深入分析生活化教学思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深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科学知识存在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科学意识。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前言:现代教育最为关注的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学科教育现实意义。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革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不能沿用过去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实际。教师使用结论性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感受与理解科学课实质性意义,难以将其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此时学生所产生的盲从感会限制学生学习热情。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并不能体现教育的应有意义。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本身内容源自生活,教师如果单纯的使用理论讲解方法教学,很有可能无法展现学科特色。生活化教学可以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生活中学习,吸收知识陶冶情操。
        一、生活化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很重要的环节与过程,是保障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课堂导入成功、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见解。课堂教学需要拥有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奠定基础,形成探索兴趣。小学科学属于十分有趣且生动的课程[1]。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巧妙使用导入环节、导入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激发学生潜力,获得科学教育效果与追求。
生活化课堂导入除了要让内容和生活贴合以外,同时也要满足教学可控性与操作中,使学生表现出新知探究热情、探究欲望。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被教师带入到新的课程学习过程,此时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知识,形成学习兴趣。每一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思考。教师需要按照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与气氛。比如在讲解《影子的秘密》时,教师可以用阳光充足的一天组织学生在室外学习知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变化和特点。课堂教学前,教师就需要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探索知识。这样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目标顺利掌握知识,为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
        之所以要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为的是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当中,融入课堂学习过程。此时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得十分主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小学科学当中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各种科学现象[2]。学生每日都能接触各种各样小学科学中的知识,当然学生平时没有留意,也没有对科学形成整体感念,故无法解释与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科学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理念教学,需要教师将原本生活中十分普通的各种现象与科学理论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知识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此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学习热情与激情。
        课堂教学的时候,生活情境的创设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将难懂且抽象的各种枯燥性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此时学生能够表现出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领学生进入特定场景。按照学情提出相应的针对性问题,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探究。比如在《桥的形状和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古代赵州桥,随后播放现代桥梁,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桥梁特色、特点,以此感受我国桥梁在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与成就。此时学生就会形成自豪感,形成非常多的收获[3]。


再比如学习《水》时候,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当然学生平时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水,每天需要喝水,每天需要用水系数。学生对于水十分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活动制作矿泉水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知识。学生自制矿泉水,并将矿泉水装满自己准备的瓶子,设计矿泉水的广告、名字以及价格,说明矿泉水的宣传理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学习乐趣,学生探索知识,形成收获,发表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趣味的活动体验让每一名学生都充满了热情。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知识,完善想法,迸发了科学知识学习热情。
        三、生活化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材是非常核心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以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呈现知识,从不同角度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理解。课堂教学的时候,理论内容的阐述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独立自主的探索机会、实践机会,学生会因此形成和外界的隔阂,无法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此时学生兴趣渐渐降低。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无法保障学习效果、学习质量。
生活化教学可以实现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的追求和教育效果,此时学生迸发了对周围生活内容的探索热情,发展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意识。对于培养与完善学生科学观而言意义十分显著。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贯穿生活化教育理念,必须从自己做起,刨除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不应该体现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学习主动性,从过去的被动获取知识与学习知识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需要从课堂理论知识讲解过程获得知识,同时还要在实践实验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认知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理解与成长,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环节,需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做生活化处理。以此为基础设计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活动。比如在学习《抵抗弯曲》的时候,这一课所要学习与了解的知识是掌握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和学生展示超重导致的桥梁坍塌视频、图片。此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横梁抗弯曲能力和那些条件相关。学生通过猜测的过程,了解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同横梁的厚度、横梁的宽度、横梁的跨度有直接关系。不过学习科学知识显然不是用猜测就可以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用实践的过程检查猜测准确与否。教师提前将准备好的材料发给学生,包括不同宽度的纸。随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需要,调整纸横梁的厚度和长度。在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中获得结论、结果。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横梁厚度的增加能够让横梁获得更强的抗弯曲能力。学生的学习本就是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生活是学生的学习取材场景,在生活中学习能够将知识变成学生的理解和能力。贴近生活的学习过程与知识,可以让学生顺利融入课堂,实现高效率的知识学习。
        结语:生活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导出都是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如果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将无法体现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甚至会导致科学教学变得十分乏味与枯燥.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让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到一起,学生走出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各种新奇的事物,寻找科学道理与知识,而这对于学生科学观的培养而言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冬怀.小学科学素养的整体化培养路径[J].人民教育,2020(Z3):96-98.
[2]陈橙.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0.
[3]钟惠龄,邢娴,潘梦瑶,吴晓.基于拓展性课程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8):141-142+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