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周赵侠
[导读] 科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十分显著,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育人方法的创新,将做与思有效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领域的综合探究能力,助力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 周赵侠

摘要:科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十分显著,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育人方法的创新,将做与思有效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领域的综合探究能力,助力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下面,主要就科学课教学领域,做与思的有效融合意义和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融合
        前言:在小学阶段,科学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关乎着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建设和探究能力建设。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该课程的组织规划,本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原则,在具体的授课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将做与思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综合性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融合意义
        做与思是重要的的育人思想,具体指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相关的科学内容,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思维合理发散,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领域的综合实践与探索能力。在小学阶段科学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实现学生智力发散和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学科载体,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深入贯彻做与思深度融合的育人思想,能够有效改善和优化具体的教学环境,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散自身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能,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因此,在组织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践行做与思的融合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育人活动进行合理开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助力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实现素质深入改革。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融合路径
       (一)创新诱导
        在科学课活动组织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强调学生思维有效启发[1]。给予其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让其以一种规范性的行为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景和问题导入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意识,并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导向。
以“磁铁有磁性”为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将生活中比较真实的科学案例和现象引入到课堂上,展示磁铁吸附铁钉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磁铁为什么会吸附铁钉?磁铁还会吸附哪些物质?之后,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生活常识,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探索与分析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思维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课领域的综合学习和探索能力。
        (二)多元设疑
        在组织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做与思融合的模式支撑下,对具体提问方式进行多元化创新。通过有效提问营造良好的设疑氛围,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2]。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实践探究掌握相关的问题思路,对具体的科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在设置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原则,分层次的设置提问,一步步的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围绕具体的科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基础。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科学课程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有效的启发和培养,则可以合理设置问题。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即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状态是什么?物体漂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之后,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自主操作探索物体的漂浮状态。


同时,在提出问题之后,作为教师需要尝试着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探索相关的科学调整和规律。
        (三)情景体验
        在组织科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等做与思深度融合,并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基础在情境的设置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有效创新。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有效思考,分析其中所具有的科学内涵,并在特定的情境支撑下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科学意识,并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课程领域的综合探索能力。
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就“蚕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则可以构建直观的科学情境,通过动画处理的方式将蚕的生长周期和发育特点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蚕的生长和发育特点,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养蚕宝宝的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深入观察有效掌握相关科学内容,丰富学生科学储备常识。
        (四)合作探究
        在做与融合的目标导向下,教师在组织科学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动态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合理设置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科学课程进行自主探究[3]。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科学的探究规律,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建立起优秀的科学探究品质。
比如说,在针对“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就电路的具体连接方式进行深入探索,思考所存在的差异,并利用所具有的实验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总结相关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设置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与观察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说,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科学实验探究步骤,就“种子的萌发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有效夯实学生的科学思维基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五)接轨生活
        为了全面践行做与思的融合思想,教师需要在组织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有效的接轨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发掘相关的科学资源,并强调科学实践活动的合理规划与实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并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课程领域的综合学习和探索能力。
        比如说,在围绕“营养要均衡”组织教学期间,则可以设置实践活动,联系生活让学生进行自主调研,搜集与营养均衡有关的健康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自主规范自身的饮食习惯,做到营养均衡,做到健康成长。
        (六)创新实践
        在做与思融合教育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并对具体的实践活动上进行创新。积极践行以赛促学的思想观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与创新,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加深掌握和理解,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课领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比如说,围绕“制作小开关”为例设置科学创新比赛,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并完成科学成果自主设计。
        结论:依前所述,在开展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科学课学习需求,着手于思维的发散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做与思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有效内化基础科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课程领域的综合学习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科学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许高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80.
[2]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10.
[3]乔金石,顾长明.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做思共生”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