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夕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浙江 宁波 315500
内容摘要: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常表现为不愿社交,胆小、谨慎。长期的孤独、退缩,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走进这类学生的心里,排解他们的心理阴影,为他们的健
康成长助力。
关键词:孤僻;陪伴;鼓励;激励
一、案例背景
班上的小A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不会社交,也不愿意社交,平常迫不得已和老师、同学交流时,总带提防心理。学习能力弱,经常会出现抵触情绪,如:上课不听,作业敷衍、乱涂乱画。
二、案例分析
通过和小A爸爸妈妈多次沟通了解,发现造成小A性格孤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家庭原因:小A长期由外婆抚养,很少与外界接触。爸爸妈妈工作忙,很少陪伴小A。
环境原因:入园前家长没有及时认识到孩子与同龄人能力、情感上的差异,错过了关键期引导的最佳时机。在幼儿园里和同伴相处过程中,小A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在屡次受挫后,她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三、辅导和教育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时时心系小A,怎样才能消除小A的交往恐惧呢?让她能有融入集体的意愿呢?基于对以上原因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尽心陪伴,打开心门
1.沟通,弥补分离缺憾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孩子心理发展和健康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
小A性格不阳光很多原因归结于其父母的影响,父母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敏感期,缺失了对小A性格上、情感上的引导。对于小A的现状,父母显得很无助。我建议小A父母多陪伴孩子,弥补分离缺憾。在我的建议下,小A的爸爸妈妈都尽可能减少加班、外出的时间,每天总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陪伴小A,陪她一起看书、运动……时间久了,小A和爸爸妈妈的沟通开始多起来了,原先由爸爸妈妈找话题,到现在她自己主动分享。爸爸妈妈的用心陪伴让小A逐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接纳,建立师生情感联结
杨春林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首先一定要先爱上这份工作。这份爱的核心就是接纳,发自内心接纳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
开学初,在了解到小A的情况后,我在心里就接纳了小A,同时我第一时间和班级里的任课老师沟通,并请任课老师共同关注小A各方面表现。平常有空,我总会走到小A身旁,无声地陪伴她。小A由一开始的躲避,到慢慢地接受,到现在的自然,这是我和小A之间特殊的情感交流。在取得了小A的信任后,我和小A开始有了简单的语言交流,小A从一开始的支支吾吾,到现在她有困难主动找我帮忙。我知道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情感的联结。
3.交往,排除同伴交往障碍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同伴交往将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可以从同伴的友谊中获得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这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班上,我有意识地安排班级里比较活泼开朗、热情友善的同学做小A的同桌。暗地里嘱托同桌主动邀请她一起学习、游戏。果然,同龄人的交流方式小A更易于接受。同学的热心和有爱让小A慢慢消除了对同学的戒备,滋生了与他人交往的安全感。
(二)鼓励交往,融入集体
1.游戏,感受同伴合作的快乐
集体活动能让参与者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增加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愉悦。
为了让小A有更多的机会融入集体活动中,我经常在班级里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活动。如:立夏节“拄蛋”、同桌合作编“立夏绳”;综合实践课玩“游戏棒”、“两人三足”等团体小游戏,增加小A与同学接触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小A开放自我,慢慢消除与人交际的胆怯心理,纠正对他人认识上的偏差,感受与同学交往的快乐。
2.任务,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认为:小孩子整个童年里最重要的事都是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中认可自己。在当小A和老师、个别同学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后,我慢慢地、引导她走进更大的交流世界。利用中午孩子们用餐的机会,我请小A每天给同学分发餐后水果。给予适当的任务,让小A有一种为他人服务的使命感,也增加了小A主动和班上每个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期末的时候,我还给她颁了“班级突出贡献奖”,并且给她写了颁奖词。当我在读颁奖词时,我看到了小A涨红的小脸和掩饰不住的自豪,我知道小A寻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巨大的愉悦。
3.出游,搭建多重交流的平台
对内向孩子的交往,不仅仅只局限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交往,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
为其扩大交际圈,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和更多的人接触,驱赶走她内心对他人的戒备。于是,我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孩子的社交搭建平台。周末多带小A出游,让其在亲近自然中,放松心情,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和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相处,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让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三)巧妙激励,树立自信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为了让小A在老师和同伴面前树立自信,我通常也会采用一些戏剧性的做法,鼓励小A发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扬。
1.鼓励,感受成功的喜悦
平常,我努力为小A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上刻意安排“开小火车”,一开始轮到小A时,她总是在座位上犹犹豫豫,每当这时,我都会走到她面前笑盈盈地看着她,不断地向她点头鼓劲,消除她内心的顾虑。尽管她站起来回答的声音连她自己都听不到,我总是在她话音刚落时,大声地表扬她:“小朋友们,尽管小A回答问题时声音有点轻,但是她勇敢地站起来啦。”每当这时,总能发现小A的脸上会快速地掠过一丝欣喜。
2.挖掘,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可见每个学生的智慧点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智慧点,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我发现小A独处时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教室里的图书角,她静静地看书,从她看书时微妙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她完全沉浸于其中。于是,我在班级里多次对小A热爱阅读进行表扬,一次次将“阅读之星”的奖状颁给小A,让她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潜意识里引导她对自我认可,让她树立自信。
3.适度,见证努力的收获
对于像小A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在要求,还是目标上,都要适度,针对小A的学习能力,我
还给她制定了个性化照顾。小A的听写一直以来都不理想,10个词语最多听写对2个。为此,我想了个法子,每次听写前让小A提前“预热”。听写前一天,我都会悄悄把第二天要听写的词语夹进小A的语文书本里,回家请家长先给她听写一遍。因为对小A听写的适度“照顾”,她的听写成绩有了慢慢地提高,从只对2个,到对一半,再到只错1、2个。对于小A的一次次进步,我都在班级里一一表扬,每一次表扬时,我总能看到了小A眼睛里闪烁的亮光。适度降低难度,让小A见证了自己努力的收获。
四、辅导成教
通过对小A将近一年的辅导教育,小A和之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在班级里还是比较沉默,但是她对老师、同学的提防在消除;对于老师、同学的交流,她会第一时间来回应。
回想对小A的整个帮扶过程,让我深切感受到,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我们要追根溯源,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慢慢来,不怕失败,只要坚持,总会看到“小雏菊”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