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梁刚
[导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梁刚
        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311400
        摘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本文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从引导分析生命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设置问题串画思维导图,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创设研究性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关注生活生产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  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其试图建立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用来解决二十一世纪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核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问题。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有前瞻性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变革的要求。我国教育基于国情出发,对核心素养有着自身的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意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将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程宗旨,都推动了高中生物教学走向新时期教育前沿。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生物教学应该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2.1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深度挖掘核心素养的内涵,其既要反映学生的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求,相对于“全面素养”的概念,它所强调的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的“关键素养”,这种关键素养涵盖了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多种素养,如交流技能、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学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将学生的个体需求考虑其中,这就使教育面向民主性,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
2.2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基于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的高级素养教育。在我国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关键素养。
(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1】。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模型建构能力,及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并能进行生物学社会议题的审视、论证,逐步发展科学思维,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然现象普遍具有好奇心,对其探究时求知欲很强,且在探究时更乐于团队合作、更富有创新精神。
(4)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1】。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参与讨论社会议题,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真伪、破除迷信;结合课程内容,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尝试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等科学实践活动;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宣传相应的观念、知识,为健康中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三、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初探
        3.1引导生命现象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学科是对自然科学问题的探讨,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渗透到课堂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案例一  甲状腺激素调节发育与代谢
分泌部位:甲状腺
种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
化学本质: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
功能:①促进物质和能量转换;②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病变--呆小症、甲亢、甲减等的表现特征及原因。
(2)试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形成机理。缺碘时人体明显增加的激素有哪些?
(3)试画出在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图,从而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并进一步理解下丘脑、垂体、其它内分泌腺间的关系。
(4)根据已有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治大脖子病、呆小症?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的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对爱护身心健康、敬畏生命的主观态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类似的可用案例很多,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要达到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目的,我们可以在生物课程中融入与现实接轨的内容,并引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展开思考,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这整个过程就是生命观念的培养过程。
        3.2设置问题串画思维导图,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大问题分支为小问题,形成问题串,问题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逐层递进的问题针对性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  特异性反应的复习
“特异性反应”不仅知识点繁多,而且学生普遍都觉得很抽象很难懂,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更是难以下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复习这块内容前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三个方面弄清免疫系统的组成。
2.你认为什么是抗原?它们有哪些特点?
3.哪些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试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
4.淋巴细胞是怎样识别入侵者的?B细胞和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吗?
5.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6.病原体入侵机体细胞时机体是如何应对的?
7.细胞免疫的对抗对象有哪些?细胞免疫的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7.1.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先由谁进行处理?
7.2.经处理后的抗原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7.3.抗原-MHC复合体将呈递给哪类淋巴细胞,它的接受具有特异性吗?
7.4.T淋巴细胞有哪些种类?它在接受抗原-MHC复合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7.5.效应细胞群将发挥什么作用?
7.6.试画出细胞免疫过程图。
8.抗体是由什么细胞合成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主要存在于哪里?它有什么样的结构和作用?
9.请画出体液免疫过程的流程图。
9.1.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有哪些?抗体对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9.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否在一次体液免疫中用完?没有用完的抗体有什么作用?
9.3.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记忆B细胞有什么作用?能否使机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前就拥有相应的记忆细胞?二次免疫应答有何特点?
10.试列表整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提示:可以从作用对象、产生效应的细胞、产生效应的方式、相互关系等方面考虑)。
11.请列表整理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请用不同的标记标出能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12.在阅读教材时遇到了哪些困惑?(用于鼓励、引导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附:学生作业之一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挖掘学生的典型“真”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进行答疑解惑,并再编制问题及相应习题巩固、拓展,使学生在生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并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混区”,真正做到课堂是在解决学生的“真”问题。
3.3创设研究性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往往表现在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基础知识,通过活跃的思维转换进行举一反三,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知识产物,这需要学生拥有极强的思维和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某些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合理的研究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物教学的吸引力。
        案例三  区分陈稻米和新稻米
你曾注意过这些变化吗?苹果、梨、桃等水果,以及茄子、马铃薯、藕、山药等蔬菜去皮后会“生锈”。研究发现它们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为: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H2O2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即:




(注: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科研人员测得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新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有些不法商贩用增白、抛光、上油等方法处理陈稻米,以冒充新稻米,坑害消费者。
现有两袋包装、重量相同的同品种的稻米,一袋为新稻米,另一袋为陈稻米,但不知哪一袋是新稻米哪一袋是陈稻米。假如你是食品检验人员,请你选择所给的试剂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将新稻米和陈稻米区分开来。
试剂: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溶液。
用具:试管(带塞)、移液管、培养皿、放大镜(用于观察颜色)等。
1.实验目的: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步骤:
(1)让稻米浸有1%愈创木酚:首先                      ,再分别用移液管往两只试管内加入          浸没大米,塞紧试管塞后用力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倒出试管内液体。
(2)将浸有1%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               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
                                                                    。
(3)                                                              。
4.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本案例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确认变量、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作出假设和预期等科学探究能力。教学中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方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
        3.4关注生活生产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从生物学核心素养四个关键素养的关系看,生命观念是核心、科学思维是关键、科学探究是方法、社会责任是归宿,所以社会责任意识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终身都处于社会环境之下,只有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生产、社会,学习生物学知识才有意义。生物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从而为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与健康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等的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与身心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家人,逐步形成责任意识。
        案例四  远离艾滋病
在“艾滋病”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往往结合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在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小小学习报,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效果很好。
  (附:部分学生的作业)
        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社会议题、唤起其社会责任感,是一名生物教师的社会责任。在“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等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节约教育,进行土地、水、大气、粮食等资源的国情教育,教育学生节粮节水节电。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践行绿色消费,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选修三的学习中涉及到很多热点议题,例如基因身份证、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研究、胚胎移植、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这些议题在公共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往往存在争议,或者由于人们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存在认识的误区。笔者认为生物教师有责任将生物科学研究及成果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议题,摒弃对生命科学的错误认识,思考如何在应用科学服务人类的同时化解风险和承担社会责任。
四、感悟
实践表明,要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更具趣味性、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深感在生物学教学中,把握核心素养教育方向、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名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坚持去参透、去实践的工作,从而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也是一名生物教师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电子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7页。
2.王丽.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内蒙古教育, 2016(33)。
3.金捷.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 文理导航(中旬), 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