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山东省济宁市洸河路小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教学价值巨大,需要小学教师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挖掘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文学、哲学、民俗、地域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上精、上透、上得生动有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着重大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小学生;
前言:有关教育专家曾指出要将传统文化列入国民教育独立课程,并安排小学生进行考试。试想一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如果和考试挂钩是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入机械灌输的窠臼,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动力。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如何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小学生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的积极性,挖掘校本课程,给小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空间来适应小学生的学情,达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内容和价值观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体验。国家针对小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文明根基深植于小学生心中,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才能不断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小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为小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们只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各项技能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前进。
(二)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单一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将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在多样的学习体验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小学生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中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应对各种学习生活挑战。同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也给小学生带来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让校园文化生活充满趣味和活力。
(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育内容多元,拥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学校以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等,同时也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实施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中
孟母三迁的传统文化故事就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因此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发挥校园环境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让小学生在充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校园中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触景生情,促进学生逐渐感知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内容走进学生心里。例如,学校可以在学生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操场,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学校的文化宣传栏等地设置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举手投足间就能看到相关的经典名句,形成深刻的记忆。
(二)发挥学科教学功能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小学各科文化课程中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古诗词教学的内容,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挖掘古诗词中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意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中受到启发。当然,在思政课上、劳动课、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乡土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特色,让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传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多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样本丰富,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各种民间手工艺制品,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等。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亲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学校组织“粽香飘满园”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们集体学习包粽子,了解有关端午节的古代经典故事和风俗文化内容,开展端午节知识竞赛活动等,以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互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 艾欢欢.??学周刊.?2018(12)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路径研究[J]. 崔超凡.??才智.?2018(07)
[3]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J]. 谢思杭.??学苑教育.?2019(17)
[4]让古诗文教学彰显传统文化魅力[J]. 沈红霞.??新课程(综合版).?2019(08)
[5]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古诗文教学[J]. 张九生,刘早霞.??教育革新.?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