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珍
清远市清城区东城中心小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英语过去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探索,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游戏教学法代替或者弥补传统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自然也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游戏教学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小学英语;应用
前言: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意识还未发育成熟。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完全取决于对其兴趣和喜爱。而玩游戏正是由小学生的学习天性决定的。传统小学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性,一味的采用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处在这类教学情境中,渐渐地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游戏教学方法,在学生迷恋和兴趣之间做好平衡,化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动力,从而学生的潜能以及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做好游戏设计,游戏带有目的性
自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应有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首先是大多时候小学英语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形式并没有体现游戏教学法的效用。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于游戏教学的认知度较低,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英语的知识。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和任务,需要教师先明确教学目的,在设计游戏时需要带有目的性。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仅关注游戏的娱乐和趣味程度。采用游戏教学法最重要的便是通过游戏的娱乐性提升学生的专注性,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基础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课本内容,将课本知识点和游戏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animal单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单元animal的内容设计动物转盘游戏。具体做法为将转盘分成若干部分。教师让学生转动转盘,并猜测转到的动物。学生通过熟悉转盘上动物的英文名称。如mouse、tiger、rabbit等动物的名称。学生通过猜测不同的转盘结果,不断的重复动物的英文,这个过程学生的记忆力就会得到强化。也是通过游戏学生也掌握了关于动物的单词,同时教师也可以做有些课堂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词汇的储备量。
二、做好游戏设计,注意游戏时间性
游戏教学法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切入学生的英语学习日常。在实行游戏教学方法的过程当中,绝大数教师并没有做好备课准备。对其而言,只是一场游戏,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要想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实现游戏教学方法的高效性,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长内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才能更好的控制游戏时长,发挥游戏教学的最大价值。
例如:在学习Where is my ruler?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设计好教学计划。通过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的任务。以便教师能更好的梳理教学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好ruler、car等道具,然后采取竞赛的游戏方式进行专题内容讲解,计分板和卡片则是实现游戏的关键。而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生需要切实的遵从教师的指示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等学习活动。合理的游戏时常设计再加师生各自履行其职责,游戏教学方法便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
三、做好游戏设计,建立游戏评价机制
要想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除了注意游戏目的和游戏时长外。最重要的是评判游戏机制,利用量化表的方式评判游戏教学所取得成效。由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长的有限性,教师在合理控制游戏时常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游戏教学的价值,需要建立完善的游戏教学评价机制。用1-10分的方式评判游戏教学是偏娱乐性还是偏向教学性。当游戏教学脱离教学本质时,便能通过游戏教学评价机制及时看出。之后教师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调整游戏教学,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健全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全体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My Body时,教师就需要就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和评测,分析教师所使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量化表找出游戏的不足。像是游戏过长、缺乏目的性都可以直观的从分数中看出,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的主要问题,继而为建立科学的游戏教学方法而奉献力量。
结语:
总的来说。现代教学与以往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现代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增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合理的使用游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以便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园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5):85-86.
[2]龙见学.刍议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