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婷婷
浙江省文成中学,浙江省温州市325300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概念,这样的概念将语文教学推向了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边界。刘伯温,浙江青田(今文成)人,众所周知,刘伯温一生勋业辉煌。刘伯温文化对于文成的学子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研究素材。笔者以“研讨刘伯温文化”为主要学习任务,再设计出三个专题的教学设计:阅读理解刘伯温文化、实地考察刘伯温文化、交流辩论刘伯温文化,让学生对当代文化进行直面反思。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当代文化的参与度,也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当代文化;参与;刘伯温;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板)》中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是七个任务群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在课程内容上指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何正确理解“当代文化参与”,如何有效的在教学中渗透这一任务群的核心概念,如何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解读“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什么是“当代文化参与”?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社会文化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工作。近几年高考的作文一般都与时事热点密切相关,顺应文化观念与思潮,如对虚拟世界的认识、浙江精神与浙江人以及围绕作家与读者的讨论。命题者都能准确的把握时代热点,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时代热点只会以素材的方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教师上课也只会以拓展课外知识的形式点到而已,因此《高中课标》提出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给老师带来了挑战。
这个任务群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没有专题教材,也没有教参用书。这就需要教师从结构主义形而上的概念体系出来,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转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探究文化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现象,努力挖掘当地可供研究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关注校园之外的文化万象。“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活动方式主要以参与、体验、探究为主,课程的设置加强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当代文化的参与度。
刘基故居现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刘伯温一生勋业辉煌,人称“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朱元璋称他“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吾子房(张良)也”。学界称他“千古之人豪”。他还与高启、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可见刘基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其精神特质进行研讨,不但可以深化刘伯温文化对文成当地的民俗文化的影响,也能为当代温州文化建设和温州人精神的建构提供深刻的启迪。
二、“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课例展示与实践
【学习任务与专题思维导图】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理解,架构知识体系
1.以6人为一组,利用网络资料、图书馆以及档案馆、校史馆等,对刘伯温有关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
2.制作成ppt,每小组上台说说“我心目中的刘伯温”。
活动二: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近刘伯温
1.游刘基故里,领悟刘家家训真谛
2.观太公祭、舞龙灯,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3.享用畲家长桌宴,感受畲族文化
4.考察结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1000字游记。
活动三:交流辩论“刘伯温文化对文成风土人情的影响”
1.在班里举行读书交流会,谈论:刘伯温文化对文成风土人情的影响
2.为心目中的刘伯温设计“颁奖词”
三、“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反思
由于当代文化的素材多种多样,老师设计的任务群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比如课本剧欣赏、网络语言评析、方言的演变、族谱的调研等。由于没有教材与教参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一:任务核心化,语言边缘化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信息的传输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管课程怎么变,都要明确语言在语文中的位置。活动、任务都只是一个辅助流程,语文中的语言才是“王道”。语言是核心,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果你只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不关注语言的形式,甚至不理会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很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品课等。这个问题体现在,教师只关注活动是否成功,辩论赛是否激烈,而没有思考学生经过这次活动学到了什么。
课本剧欣赏活动,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老师让学生观看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让学生课下自己组织分配角色,老师还热心的帮助学生找来了专业话剧演员来指导学生演出,从服装发饰到台词发音方式的训练,尤其是林黛玉柔柔弱弱的声音,师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机会参加了艺术节比赛,获得了好的名次。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不能单纯的追求舞台效果,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揣测人物的心理,探究人物的性格。比如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体现在哪里,这样的行为能看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也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如探讨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背后的原因,王熙凤的处事原则等。
误区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当代文化参与”,就应该把一切都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主题,做ppt。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只隐身在一旁鼓掌或者点评。
比如组织学生针对“该不该屏蔽爸妈的朋友圈”社会话题进行辩论,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自己组织论点,反复排练,最后课上让两个小组进行PK,学生投票决出最佳辩论队和辩手。参加辩论的学生上网找资料,随便组织一下,拼凑一下别人的观点,至于理不理解,有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老师都不清楚。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升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屏蔽爸妈朋友圈”背后的原因,那么这样的活动将毫无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完全放手教给学生。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应该从原来的“教的课堂”转向促成“学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决定研讨的内容,教师从原先的只是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参与者与知识引导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好的平台,学生有困难,及时帮助;误入歧途时,即使纠正,任务完成时,适当点评总结提升。参与文化不单单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应该对整个设计有一个总的把控,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给教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被冠以“任务”之名,一方面是对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给予鼓励与肯定,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任务群的理解有误,那么可能背离语文的教学正途。在核心素养光辉照耀下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不是以某种形式框定教师的教学,而是用这种形式改进学生的学,课堂的转型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应该能落地发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胡勤.践行新课标:当代文化参与[J]语文教学通讯,2018(06).
[3]褚树荣.保持在场:“当代文化参与”[J]语文学习,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