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索 赵燕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赵燕
[导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给教育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变革。通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赵燕    四川省合江县少岷初中  64620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给教育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变革。通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情境;资源;难点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168-01

        下面,本文将从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拓展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突破历史课程教学难点等几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知识是由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背景、历史人物、历史评论等诸多内容融合而成的,而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线,并且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之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这些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随着情境的渲染,会使学生们仿佛回到历史现场,继而对历史知识形成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深刻记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集合了互联网、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优势资源,给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更是信息技术在当前各阶段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典型代表。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我们可以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引入视频、解说、图像等元素,创设具体历史情境,给学生带来直观学习体验。
        例如,在初中历史《盛唐气象》一课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髙、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主要成就,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关系。教学中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以往口头讲解的方式,只是简要的把唐朝前期百年左右时间里,期间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情况介绍一下,学生们很难深入了解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而且这种授课方式,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不易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有关盛唐时期的影视剧片段,或者灿烂的文化艺术作品形象演示出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们带入盛唐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们对盛唐的历史产生直观的感受,学习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也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精彩程度。
        二、拓展历史课程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本身就是以互联网、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等为基础的,其与广阔的互联网信息互联互接,具有信息量巨大、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引入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把历史教学内容与互联网进行链接。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历史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筛选网络资源,扩充课堂教学知识面。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共享优质学习资源。
        比如,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这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经过和原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并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民族认同感。知道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理解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可以引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资料,导入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之后又是怎样建造帝国、巩固统一的,引领学生认识秦始皇和他的功绩。通过信息技术引入秦灭六国的长平之战等关键性战役资料,以及“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还可以利用视频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向学生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及秦朝的建立,介绍秦朝疆域,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三、突破历史课程教学难点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难点、重点知识,这些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许多学生难理解、难掌握。必须要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基本上都是依靠口头讲解、仔细分析的方法,尽量细致讲述,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难点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有限。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有声、光、色一体的特点,可以把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直接给学生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在历史课程中学习的难点知识,进而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
        以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学为例,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识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和经济发展,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主要特点,以及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意义。其中的教学难点,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图示法”、“古今汉字对比法”、“史料研读法”等,给学生展示甲骨文的结构,以及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和特点,认识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理解掌握我国文字的构造方法,提高辨认甲骨文的能力。
        结束语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开通初中历史网络教学课堂,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后开展自主学习,进一步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弄清弄懂的知识点,增强历史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容鹏.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融合[J].新课程导学,2020 (01):56.
[2]陆馨.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96+204.
[3]袁玉娟,刘应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N].山西青年报,2018-06-23(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