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阳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 610100
【摘要】每次都觉得学生只是粗心、马虎,下次再讲再练,就会有所好转。我无数次地期待下一次会变好,可终究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对,这样的不审题,依旧继续重演!
【关键字】小学审题 勾画关键词
【正文】
每次考试完后,我发觉很多题目明明很简单,可我们班的学生不是审题错误,就是做漏题。他们犯的种种错误,让我感到很头疼,不知该如何是好。
比如,题目中明明写得很清楚——填序号,有几个同学却偏偏要去填词语,这4分就被这些粗心的学生给白白地扣掉了,并且他们还是班级中等偏上的同学,并不是班级后面部分的那几名同学。再比如,有一道题是“用横线勾画出表现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子”,题目下方没有答题的横线,我们班有20多个同学直接把这道2分的题目给略过了!我很生气也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会把一道题直接就给忽略过去呢?他们怎会如此这般,轻视考场上的每一分?要知道,在毕业考试时,每一分都将决定他们的命运!思考原因,学生仅仅是因为试卷上没有出现答题的横线导致漏题?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地读题?答题时不假思索,囫囵吞枣,把考试当成是做填空题,把空填满,再装模作样的检查一遍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次,考前几天复习仿写,课堂上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打开……打开……”的仿写——“打开你们的房间吧,打开你们的衣柜吧,让我看看,让我看看,看看那美丽的衣服!”接着的考试中居然出现了这道题,可题目要求是“周末,丁丁想去欢乐谷游玩,向妈妈表达愿望”用上“打开……打开”的格式,结果有几个同学把之前课堂讲过的,我们写的这句给照搬了上去,完全就没读题!还有一些写的是“打开你的大门吧,打开你的锁链吧!”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对象是写给谁的!我们班学生这样的审题习惯,让作为他们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无地!在以前的考试中,我们班也经常会出现严重的漏题或审题错误,我以为他们只是粗心、马虎。于是乎,我带着学生读题目,找题眼,再圈圈勾勾画画,或者,让不读题的学生罚抄几遍题目。我以为通过这些方式,这些粗心的学生,下次就不会再出现审题错误了。可是,该讲的讲了,该罚的也罚了,学生依旧一如既往的漏题或审题错误。其他科任老师也跟我反应,五班的同学考试总是不读题。我也发觉了这点,他们经常一发了试卷就开始快速地答题,但是经常都不读题,考完后还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殊不知却是大意失荆州,导致很简单的题目都丢了分!深入分析,才发现他们粗心、马虎的背后,其实正是他们审题能力的薄弱。
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想,我应该好好想想办法,改掉我们班学生的这一坏毛病,否则会造成每次考试的严重失分。学习了一些资料,并且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形成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通过师传生授,学生并未自己操作
进行评研课时,拿到一道题,我会直接给他们找出关键词,让他们进行勾画圈点,然后齐读题目,聪明的学生下次能举一反三,可有些学生是不能的,他们下次做题时,没有去找关键词句和题眼,导致做题时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跟我说,我应该拿到一道题,先让学生来回答哪些是关键词句以及题眼(对象、起因、要求等),然后老师对他们漏掉的关键词和重要信息进行补充,接着整体圈画出关键词语,学生顺机做好相应的符号,最后大家一起读读题目,慢慢地来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这些,其实就是对学生审题方法的渗透,那句熟而能诵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原来自己就是那个愚蠢的只是授鱼的人。
2.对学生平时练习中,审题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
每次都觉得学生只是粗心、马虎,下次再讲再练,就会有所好转。
我无数次地期待下一次会变好,可终究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对,这样的不审题,依旧继续重演!
(二)学生方面.
1.不良的审题习惯.
我们班的很多学生,一拿到试卷,立马眼睛一扫,就开始动笔答题。答题时,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和勾画关键词。一看题目简单,填序号还是填词语都没读,就开始答题了。
2.消极的思维定势.
做题时学生经常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便不去思考,一看题目中有熟悉的字眼,就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原题,马上动笔,结果全错,这就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比如一次考试作文的题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很特别,比如:特别聪明、灵巧、有智谋、博学多才……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用一两个事例,突出这个人最明显的特征(聪明、有智谋等)”很多同学一看到“遇见”两个字,两眼放光,哎呀,太好了,刚刚写过这个作文!好,今天就写这个作文!结果,一写就偏题,12分就没了!比如,明明是一篇自命题写人的文章,偏偏写成“我遇见了……
3.懒惰的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有依赖性,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比如课外阅读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关键词等便主动放弃,随便写一个填上去,期待考试后老师给他讲解,而自己不去思考,心里面主动把这道题归为自己不会做的题目。
二、改进的方法:
(一)审题清晰要动口.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在答题时,可以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加字等,并在题干中勾画圈点出重点词。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后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便要求学生轻声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干。同时,要求他们轻读后再默看题,再次认真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再进行圈点勾画。
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课堂上的评研课,让学生起来说一说这道题目中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认真思考,从而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在教给学生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积极地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二)审题全面要动眼.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比如对阅读题的理解要全面去看。
(三)良好习惯要动脑.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比如这道题:第一自然段围绕________词语来写的,一方面写出了恶劣的环境______________,人们的心理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从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作答)我们平时练习中找出关键词比较多,但是这道题的要求是读第一自然段,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所以“第一自然段”、“原文”两字就是题眼。如果不抓住题眼“一”、“原文”,只答了关键词或自己的概括,甚至从后面的自然段中找答案,那么这道4分的题就会全军覆没了!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仔细思考,并且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本道题的题意。这就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点勾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答题时注意。
以后,一定要让学生在答题时有勾画圈点的好习惯,把关键词圈出来或做上相应的符号。我告诉自己:“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次的审题习惯是我们班的大问题,下学期我依旧会继续加强。存在的问题太多,不会的也太多,所以我自己真的要多思考,多学习,多总结!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郭淑琴编著
[2]《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北京出版社2006.5
[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