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资源为幼儿园环境“说话”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曾德圣
[导读] :一切有助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素材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曾德圣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钱场镇幼儿园  431800
        摘要:一切有助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素材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遵从实际”的原则,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利用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推动孩子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环境意识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乡村幼儿园应着眼于实际,将本土资源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各个角落,丰富幼儿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乡土资源 幼儿园环境 开发 利用?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理建立安全感,产生愉快的情绪。乡土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在调动幼儿活动积极性、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发乡土资源?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强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融入大自然,从而获得相关经验。
    我园地处大洪山与江汉平原交接地带,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林木、果蔬、候鸟、精养种龟等等优质乡土资源深深吸引着幼儿。因为这些乡土资源来源于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是他们经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瓜果、蔬菜乃至螺蛳、贝壳,种种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材料通过老师巧妙的装饰布置也都能变得焕然一新,妙不可言。春天里的野花野草,夏日的荷花荷叶、秋天的稻子、冬天的枯枝……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玩具。收集有教育价值的乡地资源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利用搜集到的自然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创,让孩子们感觉上幼儿园就是身处大自然,建立对老师、对幼儿园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幼儿及家长用乡土资源进行手工创作——自制教玩具大赛、亲子工艺展、DIY秀一秀都是大家展示的舞台,这不仅向家长宣传了搜集各种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性,也密切了家园合作,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
        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内涵,只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就会给区域活动带来丰富的题材,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情趣。在创意区制作贴画时,幼儿和老师一起收集了枯枝、树叶、稻草、鸡蛋壳、碎布、小米等。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孩子们思路大开,提出想用麦秸秆,还有几个小朋友提出用豆子、稻草做绳子等。大班孩子们开始玩数学游戏,花生、豌豆、黄豆比大小、分类、排序等等各种玩法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在沙水区,孩子们把树叶、泥巴裹在一起,想办法让它们浮起来,沉下去。表演区,孩子们用柳条编成了王冠,蛋壳做的小矮人,棉花做成白雪公主,有声有色的讲起了故事。有了这些自然材料的填充,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经验的获得也更直接,大大丰富了保教内容、提高了广大幼师的保教质量。
    我们在幼教楼后面的空地上开垦了亲子菜地,让家长参与带领幼儿种一些应季的瓜果蔬菜,不定期的带着幼儿去参与种植、浇水等过程,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及符号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他们做好观察记录。

到了成熟的季节,老师们带着孩子们采、摘、挖、清洗,最后经过食堂阿姨的精心制作,变成了一道道美味的佳肴。这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成为种植活动的主人,了解了常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懂得成长的不易,体验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快乐,在参与种植管理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性,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也促进了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主题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主题环创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耳濡目染、折射熏陶的镜子,美观、丰富、富有童趣的校园环境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动手参与的欲望。孩子能力的养成源自于孩子实践操作,材料是进行操作不可缺少的构件。在农村,各种鲜花、野草、农作物皆是乡村孩子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材料。鼓励孩子到农村进行材料收集,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高世界认知能力。针对学龄前儿童好动好问的年龄特点,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依托家乡特色资源,以幼儿的参与为主线,创设了一幅幅富有乡土气息,立体多样的画面。我的家乡素有“钱场无籽瓜,湖北第一家”的美誉,在开展《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老师们带领幼儿一起就地取材,用书桌、藤蔓、各种瓶子一起布置西瓜大卖场;老师带领孩子到村庄去收集奇怪的植物,沙土等,然后在孩子收集过程中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让他们对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认知。如在农村常见的玉米杆,剪裁成长短不一的小棍,外面涂上漂亮的颜色,制成风铃、房子等;秋季成熟的丝瓜、葫芦,可以涂色以后制作成人物、动物等;如家乡的孔雀谷、吴岭水库观鸟区、笼养蛋鸡场、盛老汉种龟基地等等这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地方都是老师们采集资源的好去处。老师们将其拍成照片粘贴在走廊内,让孩子们在充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本土、回归天性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园本课程创设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并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我们围绕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逐步形成了我园的特色教育体系。我们利用春游的契机带孩子们去我镇著名的湖北美丽乡村——桥河村参观游览,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家乡的宜人景色,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音乐喷泉、百米走廊、植物迷宫、紫薇灯带、腾飞巨龙等人文景观深深刻化在孩子们脑海里,并构成了科学活动《塔有几层高》;语言活动《美丽的桥河村》;艺术活动《欢迎你到钱场来》;社会活动《我是小导游》;健康活动《踏青好时节》;区域活动《产品交易会》等等。有了孩子们的亲身经历在前,活动效果不言而喻。就这样,我们以本土资源为基点,通过体验和创设的方式,使资源与课程有机结合,使各领域之间环环相扣,生成了乡土教育园本课程。另外,我们还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参观我镇的种龟养殖基地,科学化、一体化的饲养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兴致勃勃,互相交流,共同讨论,不仅习得了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把感知了解社会的着眼点从家庭、幼儿园延伸到了家乡、祖国。我们还将活动过程布置成成长足迹墙,记录幼儿活动过程,供他们欣赏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活的教育,活的教材,要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源泉。”近年来的保教保育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立足农村,细心挖掘,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服务,一定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京山市钱场镇幼儿园 曾德圣
联系电话:1387294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