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春
重庆市石柱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409100
摘要:为弘扬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中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部分中小学校提倡诵读国学经典,了解国学并仅仅是了解中国的过去,更是了解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中华传统文化博学精深,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国学经典是无数中国优秀人物精神世界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文学;诵读;策略
前言: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时,有许多老师和家长不禁对于诵读国学经典提出了一些疑问。最典型的问题当属:真正的国学是什么样子?什么才是应该给小学生看的国学经典?关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人,知者见之谓之知”(出自《易经》)。小学作为学生学海生涯的第一站,应打好坚持的理论基础。
1.小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
现阶段国家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家长及学生对于自身素质要求的提升。对于小学院校而言,通过对符合小学生德智教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语文课中对与经典诵读的重视性依旧不够。许多小学生只是囫囵吞枣的背诵着名言古句。部分家长为了尽快完成老师作业也忽略了考察孩子的认知层面。同时老师因成绩要求,仅仅是领读经典,课后要求背诵,并未给学生建立起关于历史语文社会全方位的知识系统建立与讲解。此现象成为中国小学教育普遍现象之一。
1.1教学方式
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自身国学素养也成为必要举措。在课堂上,不是干巴巴的背诵古诗,引读古句,而是先为学生们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个诗人的生平,最著名的事件,将历史与语文相结合,提升课堂趣味性。例如一些苏东坡的诗词字数并不是很整齐,有许多词的表现形式,因为背诵困难,有许多学生会有抵触之心。但是老师可以从“东坡肉”入手介绍苏东坡,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会大大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然后延伸至诗文。另外可采取小组提前备课讲解,其他学生提问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活跃性都是可行之法。
1.2诵读兴趣
部分古文晦涩难懂,部分老师都需要细细揣摩其中深意,更罔顾小学生。但是很多经典诵读读物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这些诗文或是国家富强的歌颂之词,或是对于国家命运的哀怨悲叹。老师可以通过对特殊背景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著名的《满江红》为宋朝大将岳飞所作。从精忠报国的故事入手给学生们讲解宋朝的战火纷飞,匈奴的蛮横进犯,以讲故事的方式慢慢建立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全面解读吸引学生的兴趣,多角度的宽领域的提升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
1.3诵读范围
在语文课本中有部分经典诗文,但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老师和家长应该重视经典诗文之间的联系,或是情感一致,或是同时代诗文对比等切入点入手,将诗文储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某一篇诗文延伸到课外的另一篇或另几篇经典古文,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了解更多的诗文知识。但是要依据学生年级情况在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下酌情选出优秀课外古文。
2.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教师为了提高授课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教学过程的复杂方案。教学策略的制定由两部分相互作用组成,一是直接教授课程的认知活动,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里状态。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与家长更重视知识,很多学生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被教、被灌输。学生们更多做的是经可能多地接受、吸收并记忆“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因为传统的方式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压力感,进而丧失学士的乐趣,开始讨厌并厌恶学习。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必要的。以学生为中心向外延伸,为小学生优选学习内容,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指导和帮助才是新型教育所需要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提问替代灌输,转变教学方式。
2.2培养诵读兴趣
通过对国学经典背景的介绍以及故事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运用正确的诵读方式领读。目前有央视的专业主持人专为小学语文国学经典录制了语音版本,字正腔圆富含情感的诵读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小学生处于模仿阶段,向好学习,向好模仿更有助于普通话的矫正。多样课内外教学方式更有助于诵读兴趣的培养。
2.2.1开展经典朗诵比赛
通过开展诵读比赛,可以激发小学生们的求胜心,更专心,更用心的投入到经典国学诵读中。从《诗经》《楚辞》到唐风、宋韵,从一滴汗水到春华秋实,在氤氲书香中感受诗意盎然。学生的用心诵读,更容易激发台下观赛学生的热情。在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诵读兴趣。
2.2.2进行经典故事表演
将短短的几句经典演变成剧本供学生表演,增加背景对话,更加口语化的台词可以使得小演员们很好的理解国学经典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在高年级会接触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以著名的《石壕吏》为蓝本创作剧本,学生一起参与到道具和剧本的创作。有豪横的征兵喱9,年老的夫人,翻墙的老头。多样的角色和布景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多次的排练表演熟能生巧更易理解国学经典。学生成为表演的主人公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每句台词的揣摩会使得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情感和其中的修辞手法。该举不仅仅是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有助于课程的开展。
2.3扩大诵读范围
仅仅靠语文课本的几篇古文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扩大诵读范围便成了重中之重。通过以下方式可从客观上扩大学生们的诵读范围。
2.3.1设立图书角
在班级设立读书角,每个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国学经典读物或利用班级经费购得部分读物供学生们传阅诵读,可评选出“阅读之星”等称号来激励学生们借阅并诵读国学经典。通过设立读书角引导学生将读书变成一种习惯,通过阅读充实自身知识力量。大量的阅读并在写作中模仿会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3.2带动家长的参与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在离开学校之后,家长应该担起责任,通过课内外联动更好的督促学生优秀诵读习惯的养成。目前中国的家长在辅导作业方面做的仍旧不够。有很多学生反映,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就是拿着手机看着自己写作业。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陪着自家孩子诵读国学经典,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019年福建高考状元的家中自从其开始上学,家里的电视就没有开过。这不失为一个好案例。管束好自己有利于约束孩子。
结束语:饱读诗书,胸藏文墨虚若谷。勤学善思,富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国学经典是在用声音打磨时光,雕刻生活。诵读时的一字一句,是学生们在于每一位高尚的灵魂在面对面的交流传承。在诵读时,学生们透过那语句,看到了千年长河中熠熠赏光的人物、事件与精神。小学生们用自己稚嫩的嗓音,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活泼烂漫,声情并茂地诵读着诗文,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经典。通过送偶古今经典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润物无声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自清: 《经典常谈》[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冼丽婷: 《论经典国学诵读的必要性》[N]. 读天下,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