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睿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实验小学 048200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实践的空间和机会,让小学语文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目前,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仍需要不断探索。鉴于此,本文对赏识教育理念运用于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实施意义,将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手段,以营造教学情境、结合语文教材、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情感需求,挖掘情感因素,深化情感体验,以此,深化情感教育意义,提高情感教育效果,让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如幸福、厌恶、愉悦、仇恨等,主要包含了道德感与价值感两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等过程中,学生都会拥有自身的体验,从而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用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的体验或者受到情感冲击,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提升。
二、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学生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就无法长久地进行语文学习,自然就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核心素养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深层次思考。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元日》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王安石的作品和生平进行搜集,让学生对古诗中传递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思考和认识,从中体会到家国情怀[2]。教师通过这一内容的渗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变复制为创造,提高复述品质
复述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但不少教师将“复述”与“复制”混淆,只是让学生进行文字的背诵、记忆。还有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复述方法指导,只是介绍课文的大意,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师可借助思维导读可视化的功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构文本结构,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记忆,再运用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展现出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在前期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踏板,发挥想象,进行富有个性、挑战性的复述活动。
四、丰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新要求。为此,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入手进行教学指导。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教师仅仅依靠课内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写读后感的练习,通过这些手段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笔者所在的班级成立了专门的阅读角,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进行阅读分享。班级也会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学习。我们有时还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读的新书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来进行心理疏导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感情最丰富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可以对学生们起到心理教育作用的文章,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很好的跟着老师一起挖掘其中深刻的含义,能够更好的思考它的意义,更好地理解。培养学生独自理解文章,思考文章意义的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情感体验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教材中的内容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描写“秋雨”。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角度上看,学生很难感受到语言描述出的形象,体会不到秋天的美好,而且反复地朗读课文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秋天”的场景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秋天的美景所触动。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年四季同样一些地方的景色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风韵,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
七、营造教学情境,引发情感需求
情感往往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形成的,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或氛围中,人的情感体验会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获得更多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八、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情感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今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次改版,教材内容包含了很多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去深刻感知各种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爱国情感、对大自然的情感、对亲人、朋友的情感等,都是情感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开展情感教学。
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思维导图的选择、使用和指导还停留在低年级的运用层次,尚未适应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需求,无法指导学生运用导图解决三年级阅读重难点问题;思维导图的使用过于开放,虽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但不同体裁和结构的文本以及不同的阅读需求应对应不同的思维导图,而教师并未引导学生进行甄别。这些问题导致思维导图的作用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林珊舸.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华夏教师,2019(13):72-73.
[2]刘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470.
[3]赵俊.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指导[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999-1000.
[4]曾祈佳.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J].教育观察,2019,8(30):15-16.
[5]黎开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