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 高国强
[导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想要进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高国强     
        福建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想要进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价值观;教学;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初中生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课程中,不仅能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笔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探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路径,进而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        有益的建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        正、法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富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民主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诉求,文明是社会主义进步的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        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敬业是对公民执业行为准则的评价,公民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的新态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渗透策略
(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平时除了要遵守基本的职业操守之外,还要正确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明确自身的社会        角色,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学生平时所学的东西大多是老师传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用自己的言行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二)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间接用教科书编写的内容传达出来,语文教育包含着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借助语文教育的形式进行,两者相辅相成。

语文教育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文字的认读、书写、文章的阅读、写作,通过对文字的认读、书写,可以让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通过学习汉语言和汉字可以了解到汉语汉字中包含中华民族的认知,对传统文化        的认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章的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文章的感染,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哲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很多课文的作者都是世界优秀民族文化和思想的代表人物,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多为经典文章和著作节选,课文表达的观点是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比如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先自己了解文章,了解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自我感悟。
(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沉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        语文教育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判断,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如果一味只是让学生去背诵24个字,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是失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然后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价值观进行深刻理解和领悟。
(五)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语文学科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同时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学过很多的国内        外优秀作品,例如,我们学过《皇帝的新装》,通过本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去感悟诚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学过《晏子使楚》《藤野先生》《一双手》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书中主人公身上看到了爱国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祖国才是自己的强大后盾,无论何时都要爱自己的祖国,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他们舍身取义,为真理而战,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忠诚。我们还学过的文言文《出师表》《智取生辰纲》,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除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还让学生明白从古至今公正和法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在语文课堂学习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以语文的形式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增强对民族和祖国的认同感。在初中语文所学的课文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公平、公正、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自己是被平等对待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平台,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平等的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公正、自由、平等的含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
(七)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经历较少,还不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辨析能力,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学生做阅读题时,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引导学生。课堂教授的内容和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使语文教学        和实际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主观体验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用心提炼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并传授给学生,是当代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刚.初中语文教学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
[2]李金凤.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
[3]林雪平.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