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波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市大兴区 102628
摘要:武术散打作为武术运动最重要的分支,具有对抗性激烈的特点,有利于激发运动员顽强拼搏、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和希望,是最需要具备以上优良品质的群体,通过在高校推广普及武术散打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其在高校的推广却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武术散打虽然是全运会项目,但尚不是奥运会项目,在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上并不占优势;其技术特点是高对抗性,主观上被认为意外伤害的概率高,因此,学校领导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不支持其在高校的开展和比赛;缺乏高等级赛事的牵引,没有比赛,学校就更不愿开展有可能为自己找麻烦的课程。
关键词:武术散打;高校;发展;制约因素
中国武术散打项目创始人之一、原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朱瑞琪教授在其专著《武术散打技术理论与裁判》一书中认为,散打的概念应有上位与下位之分,即种与属的关系。散打的总概念是指两人或多人运用武术中各种徒手的攻防格斗技法进行搏斗,以达到制服、制胜、致残甚至致死对方为目的的对抗性项目。它包括有竞技散打、传统散打、健身散打、实用散打、综合散打、演艺散打等,是中国武术中对抗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武术散打课程,既可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很好提升。通过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比赛,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武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锻炼意志来培养他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竞争压力,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不骄不傲,绝不放弃,追求胜利的决心和信心。适度释放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舒缓紧张的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发展。也能为我国武术散打项目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一、武术散打项目在高校的开展现状
武术散打项目自1979年试点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41年的历程。2015年之前,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比赛仅有四年一届的全国体育院校散打锦标赛,对于促进体育院校的散打竞技水平及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运动员最多参加一届比赛。
200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散打以其独特的项目优势与符合要求的体育课程特点进入到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武术分会已连续开展五届“首都高校中国功夫对抗赛”。2015年由大体协民传分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至今也举办了五届,且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是武术散打项目受到大学生喜欢的表现,也是其在高校普及的基础。
二、武术散打项目在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武术散打项目本身非奥运赛事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贯彻国家意志,也就是举国体制,无论是当年的小球带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还是1984年回归奥运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或多或少都带有国家使命,政治任务。所以我国的体育发展分为官方和民间两条不同的路线。
民间体育完全属于自发行为,官方体育主要以奥运会项目为主,国家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乃至政策上的倾斜。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对奥运会项目非常重视,对非奥运会项目不但不重视,甚至有时对这类项目本身并不了解,尤其对于决策层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决策层的个人喜好对项目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层本身对某一项目了解、喜爱、认可,这一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就很顺利,且能够获得资金物质等的保障。如决策层对某一项目没有兴趣,其开展就很困难,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学校的决策层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奥运会项目,这些项目历史更悠久,学生基础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获得了优势资源,开展起来也就更加方便,而散打项目恰恰属于非奥运项目。很少有综合性院校的领导了解喜爱武术散打项目,因为项目本身普及程度就不高,甚至至今全国范围内体育类院校的校长都没有散打专业出身的,所以武术散打项目在高校开展首先就是因为不被了解所以被冷落。这是很多教师反应的为什么武术散打项目在自己学校开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武术散打项目本身的安全因素
武术散打项目的激烈对抗性是其关键魅力之所在,但也恰恰由于这种对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决策层宁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制约着该项目的开展,从而制约了其在高校的发展。
在散打比赛和对抗训练中,双方受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防护措施多么完善,只要是竞技体育,伤病就随时都有出现的可能。我国体制内教育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已经到了矫枉过正的重视,从小学到高中,为了学生的安全,校园内的一切危险体育设施几乎全部闲置,体育课不许教授有难度的动作,以避免危险,一旦学生出现损伤,家长的反应轻则责难,重则与学校对簿公堂,所以学校都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体育教学,就更不用说高对抗性的武术散打项目了,不敢担责是阻碍项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3.缺少高等级赛事的牵引
除了安全因素外,多年来散打比赛没有更高等级的赛事牵引也是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体育的培训属于三级体制,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依次上升,而赛事体制也是遵循着逐级上升的形式,从最小的区级比赛、市级比赛,一直到世锦赛、奥运会,低等级的比赛事实上就是为了高等级比赛选拔运动员,因此赛事牵引是运动员训练和低等级赛事举办的目标,散打比赛在学校体制内一直没有高等级的比赛,直到201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武术散打与套路一同列为了正式比赛项目,散打比赛才算有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大学生散打比赛的蓬勃发展,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散打比赛也正式立项,这就是赛事牵引。
另外,制约因素中始终绕不过去领导不重视这一因素,武术套路作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功夫,尽人皆知,所以领导更熟悉的武术就是武术套路,同样是武术,且更有实战性和观赏性的散打反倒不受重视。
三、总结
1.武术散打虽然是全运会项目但不是奥运会项目,在各个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上不占优势,各高校有限的资源都更愿意倾斜给奥运会项目。
2.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是高对抗性,主观上被认为意外伤害的概率高,因此,学校领导对于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很担心,所以不支持项目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比赛。
3.缺乏高等级赛事的牵引,没有比赛,学校就更不愿意开展有可能为自己找麻烦的课程,所有格斗类项目在学校体系内开展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四、建议
1.相关部门依据高校比赛成绩对获奖单位进行阳光体育加分,对学生个人给予学分奖励,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对学校本身开展这一项目是一种激励。
2.可将竞赛成绩与武术段位制以及运动技术等级相结合,根据名次授予相应的段位和技术等级,这是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对武术散打项目的喜爱,有利于其在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3.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该与我国教育体系相结合,尝试在中学开展全国性的武术散打赛事。
参考文献:
[1] 朱瑞琪.武术散打技术理论与裁判[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1):2-19
[2] 翟东波.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
[3] 郭宏,姚灿波.全国体育院校散打锦标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