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程亚楠
[导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迅速充斥到高校人文环境中,对大学生的价
        程亚楠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迅速充斥到高校人文环境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贫困生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使得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对策,对精准疏导,推动高校贫困生全面成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贫困生特指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无法正常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群体。长期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些影响,一部分自制力差的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矛盾冲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伴随着强烈的自尊心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对自己的综合能力信心不足,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的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会形成自卑压抑的性格。与此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用强烈的自尊心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二)焦虑状态与抑郁心理相互困扰
        高校贫困迫切需要改变现状,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更加急于求成。但是长期面临的经济压力无法保证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稳定性,严重影响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高的目标要求和动荡的生存条件让他们无法协调,焦虑状态和抑郁心理严重困扰着他们的身心。
(三)思想封闭,以自我为中心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日趋严重的学业、就业压力让贫困生精神紧张,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性格变得自卑孤僻,行为上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团精神,而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又反过来影响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导致他们三观扭曲。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贫困生长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他们对上大学的预期很高,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经济状况,贫富差距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努力程度更高,起点的巨大差距强化了贫困生的挫败感,让他们逐渐失去信心,失去前进动力。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贫困生进入大学后,要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努力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在这个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很难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甚至还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反哺家庭,加重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家庭支持的缺失导致他们错过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黄金时间。


(三)校园因素
         大学阶段从学习方法到人际关系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更加丰富,而贫困生一般缺乏综合能力的训练,他们无法融入融到主流文化中,在承受经济、学业、就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人际关系压力,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变得更加缺乏自信。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潮也涌入大学校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对贫困生的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畸形的现象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做到“精准扶贫”
        贫困生的认定一直是高校开展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难题,许多高校目前采取的形式是学生自主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认定的流程。这个流程相对公平合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有些学生会在利益的驱使下谎报信息,有些班级为了平衡会采取轮流的形式,严重违背了高校扶贫工作的初衷。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库,及时更新贫困生的家庭、学习、生活信息,对他们的校园卡消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准确识别贫困生,做到“精准扶贫”。同时,根据档案库信息及时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状态,通过分析其中的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机,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提升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要积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将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体系化,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从院系到班级层层细化,组织建立起体系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注意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对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促进他们全面进步。
(三)建立多元化的资助工作体系,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增加贫困生收入,缓解其经济压力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学校要积极开拓资助渠道,构建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工作体系。公平合理发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特色奖学金的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减免贫困生的学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大学生勤工俭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吸收社会资源来建立全方位的高效扶贫机制,让贫困生能够有尊严的改善自己的收入,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贫困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校园文化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高校通过定期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构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其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常抓不懈,高校需要整合资源实施系统化、专业化的措施来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冉永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8,(12):67-75.
[2]李慧.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生心理干预体系的构建[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120-124
[3]徐国成.大数据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1.
作者简介:程亚楠(1990.8--),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