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熠东
浙江省温州市海城第一小学 325000
内容摘要:落实“教材三个一”,实现课内外的“学、练、赛、评” 一体化,让学科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一体化”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学、练、赛、评一体化”以及“一体化”的实施要求。
关键词: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内外;教学实施
一、“学”为基:大厦矗立,学为基石
如果将体育课程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学就是最重要的基石。学生只有学得好,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是体育老师的成功。但是这是离不开学校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1.从课堂教学层面出发,“学”就是 “学习单一的身体练习” 可以是单个技术,也可以是单个动作或是2个或以上动作的组合练习,这种以单个技术为核心以更多的练习内容作为辅助,不仅改变了以往反复操练技术动作的枯燥与单调问题,而且这样的教学让目标更加明确,以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术为核心目标。
2.从学校层面出发“学”就是体育课堂教学。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校又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学校应该保证体育课堂的正常开展,根据国家规定小学低段体育课一星期不少于四节,高段体育课一星期不少于三节,只有先保证教学时间,之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有些薄弱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的缺乏往往也是让体育老师有苦难言。体育老师需要积极与学校沟通而不是放任不管,不能有器材就用没有就不上这类课程。体育老师自身也可以制作简易或类似器材进行代替,若场地缺乏也可以设计场地需求较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的体育教学正常的、有效的进行。
二、“练”为本:练出能力,养成习惯
“技精于练,荒于嬉”在学的基石之上则是练,“学练”本就是一体,学的过程就是在练习,而练习呈现的结果就是学会。他们是无法分割的一体,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程度不同。课内的“练”与课外的“练”也要有机结合起来,全靠课堂上的练习强度大部分学生是无法彻底掌握技术动作的,只有结合平时的锻炼,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1.从课堂教学层面出发“练”的本质就是在单一的身体练习中加入组合动作,让教学从简到难,层层递进,以此提高学生对单一身体动作的掌握程度。我们不难看出“练”的核心还是在于“单一的身体练习”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它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将组合动作和“单一的身体练习”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课堂生动活泼,更是要能够解决这堂课的重难点要求。“组合动作”是“单一身体练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是将“运动技术”或“运动方法”更具体化的呈现出来,并将其转化为“运动技能”的表现形式。
2.从学校层面出发“练”是指学校“大课间”活动,也包括有些学校还会开展社团,兴趣班等等跟体育运动有关的各项活动内容。就学校大课间而言,它是少有的所有学生都能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一次能让学生展示自身所有技能的很好的大平台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以广播体操为主,以我学校为例,便是第三套全国小学生广播体操再加集体跑操两圈。这样的普通素质操加跑操的模式虽然也能发展学生的体能耐力起到一定的锻炼效果,但内容单一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锻炼兴趣,大课间应该兼顾学生体能与技能的双重发展,不能单纯的练习某一个技术动作,也不能单纯的练习体能。
我们要重视并了解大课间的重要性和作用,它应该是学生在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之间的一条纽带,就比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篮球的运球之后再通过学校组织的大课间篮球运球跑操活动更熟练的掌握了运球能力,最终自发的在放学后可以同其他同学进行篮球比赛等活动。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应该大胆寻求创新与突破,多设计一些具备发展体能,凸现项目特征,复习熟练课堂教学内容等综合特征的项目。
三、“赛”为辅: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比赛永远是学生最喜爱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胜负欲,好胜心,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比赛能检验学生的练习成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也能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品质。
1.从课堂教学层面出发“赛”就是围绕本节课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的一场比赛或游戏。通过一次课堂比赛可以让老师更好掌握学生这堂课的学习程度。比赛的设置一定是有规则,有目的的,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核心也就是“单一的身体练习”同时也要结合项目特征进行比赛。比赛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容易激发学生对胜利的渴望,这种渴望也容易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体育的喜爱。在个人比赛项目中如长跑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也能培养学生不怕挑战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在团体比赛中如篮球比赛在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了比赛就是学会了“运用”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也是学习一项运动的最终表现效果。
2.从学校层面出发“赛”就是运动竞赛就比如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传统模式的运动会讲究“少而精”只有班级里的体育尖子生才能参加,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啦啦队,他们或许运动能力不够好,但也有一颗想参加的心,但是为了班级荣誉只能在一旁加油助威。整个读书阶段他们从来没有体会到运动会带给他们的胜利的喜悦或者虽然落后但不放弃的那种精神。跳出传统运动会我们要举办的应该是全员运动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全员运动会不再是以传统的跑跳投项目为主体,而是要以学生展示自身所学为主体。全员运动会的项目设定要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所学技能的实际运用。而这也是一次检验体育老师课堂教学成果的大舞台。
四、“评”为导:全面评价,激励学生
评价在我看来应该要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学习时,学生需要正面评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练习时学生也要得到教师的评价反馈,来提高自我的技能水平和认知,在比赛中评价的方式更为直接,如100米跑了多少秒,跳远跳了多少米就是最直接的一个评价结果。注重过程性的并具有正面导向的评价往往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对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因为他们能看得见自己的进步。但是现在学校较为盛行的是结果式评价,因为它简单明了,模式单一,它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却用统一的结果式评价,这样是很片面的,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课内外的“学、练、赛、评”应该是一个完整体,无法分割不能独立,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有效并且长期的。让体育慢慢融入生活变成习惯,让每一个学生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热爱体育,在学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发展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社会人格,让体育陪伴其一生这就是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石峻.教材“三个一”要求下“学、练、赛(评)”一致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2-33.
[2]于素梅.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五个转变”[J].中国学校体育,2018(04):32-34.
[3]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29-30.
[4]蔡景台.“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以《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