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研究中推动团队发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讲述团队故事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王德明 王宏宇
[导读]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中心小学特有的办学模式(1中心校带6
        王德明  王宏宇
        【摘要】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中心小学特有的办学模式(1中心校带6所完全小学)和办学文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家乡地方资源为依托,在行动研究中,进行了“知家乡,爱家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学校团队在反思、实践中得到锤炼。最终开发了一套《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形成了以共同愿景为核心、以反思实践为动力、以团结协作为基石、以学习培训为钥匙的团队发展模式。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校本课程  团队

西集镇中心小学地处风景宜人、碧水绿波的北京市东南端,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下辖六所完全小学,人员分散,教师身兼数职,工作繁重,这些客观因素一直制约着教科研工作开展。如何立足现有条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促进中心校带动下辖完全小学协同发展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契机,以行动研究为抓手,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打造学校团队,使学校团队在团队活力、反思能力、执行力、研究能力、教师素养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一、团队形成的向心力——共同愿景
        西集镇中心小学地处京郊农村,拥有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各完全小学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西集地方民俗文化。提出了“知家乡,爱家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这一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力图打造具有西集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来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架构。这一课程开发理念既是对各完全小学校本课程研究基础的凝练与升华,又是中心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整个中心校及下辖各完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愿景”。力求通过“小课程”,培养“大情怀”,“小”指的是选择学生身边的,接地气的地方乡土的课程资源。“大”是要培养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大情怀。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要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游子归家一样的温暖。打造有温度的课程,有情怀的课程,这是学校课程开发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也是形成团队向心力的核心思想。
        二、团队成长的动力源——反思实践
        在开发“知家乡、爱家乡”系列校本课程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的思想,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反思实践,破解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些反思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并再次实践是促使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之源。
        在确立课程理念之初,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解决了,为什么要做开发的问题。并在实践中针对各完全小学课程理念各不相同,缺少统领地位的课程思想的焦点,整合各完全小学的课程开发思路,去粗取精,提炼升华。最终确定了要立足家乡的地方文化,做有“温度”的课程这一指导思想。
        在中心校“知家乡,爱家乡,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西集少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下,学校教师团队开始着手课程的开发。期间集中召开了6次全员参与的反思研讨会,从初始阶段出现的各校的方案中出现了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每校课时不统一等问题,到后期各完全小学教师人力、精力均有限课程开发遇到瓶颈等等问题。课程开发过程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套课程内容,所有中心校及下属完全小学共同使用。
        第二阶段:七套课程内容,中心校及下属完全小学每个校区一个内容,相互独立,各不相同。
        第三阶段:一套课程内容,一个课程理念,中心校及下辖各校区独立使用,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但我们都在学习家乡的文化。


        第四阶段:一套课程,一个课程理念,年级不同内容不同,各个校区统一使用,各年级之间课程内容没有联系。
        第五次阶段,对第四阶段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攻坚。例如:1此套课程缺少整体架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2各校在各自为战的基础上,还需加强规范化。3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增加使用的可操作性。
        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完成完成了改编,增加了二维码扫描。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套课程。第五阶段:一套课程,年级不同,课程内容框架安排相同,各年级课程有衔接,年级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入深,课程理念相同,全中心校统一使用。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转变的不仅仅是身份,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再次印证了实践研究是教师团队成长的不竭动力。
        三、团队合作的奠基石——齐心协力
        学校校本课程核心开发团队中不仅有中心校干部,也有下辖完小干部教师,同时还有学生与家长的参与,中心校教科研办公室与下辖各完小主任组成团队核心,完小主任同时还要带动本学校课程开发的子团队,因此互相尊重是形成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尊重个体价值才能保证整体水平,畅通沟通渠道,使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思想的机会,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是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大家沟通起来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沟通交流的形式和地点也是多种多样,在会议室集中开会,在机房对着电脑研讨,甚至午饭后,想到了课程开发的某个问题,老师们都会坐在食堂的圆桌前讨论。大家时不时在微信群中开个讨论会,你一言我一语,有了奇思妙想第一时间和伙伴分享。《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就在这样平等、和谐、轻松的研究氛围内应运而生。找到优秀的选手不难,但要优秀的选手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必须要尊重每一个成员个体的价值。
        四、团队提升的金钥匙——学习培训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团队成长也是一样,只有大家素质都提高了,团队才能够变得更优秀。不断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团队素质提升的生长点和内驱力。2018年6月27日首师大杨朝晖教授团队深入我校指导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每一次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老师们都像海绵吸水一样去汲取营养。每次从培训活动回来,教师们都会把活动中那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梳理出来,对团队成员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参加专门的培训学习,团队成员对于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真问题,如何通过分析反思实践进行行动研究,怎样利用码书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些丰富的实践体验正是从这些学习培训中得来的,它就像一把金钥匙,指引着大家在学习培训中反思,在研究实践中前行,激励着团队在“共识、共生、共研、共进”中不断成长。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学校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让老师在行动研究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地方文化中涵养美德,让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彰显特色,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深爱在人生的旅途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0-232
3. 夏夜.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4.施兰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03(2).
5.刘正伟.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6.王波.农村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5(7—8).
7.洪志忠  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报,2008(6).
8.王丽敏.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河南:河南大学,2011.
9.李红梅.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4(7).
10.鲁修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姜开真.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3.
注释: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地方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BDA16063)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