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明代徐复祚的《一文钱》与韩国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雍固执传》虽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尽相同,但是两个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一文钱》 《雍固执传》 比较
中韩两国作为邻邦国家,自古以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作品方面也不例外。明代杂剧《一文钱》和韩国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雍固执传》虽然作品所处的时代、地域不尽相同,但是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吝啬鬼形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杂剧是在宋代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多宣扬神仙道化,具有劝惩的效果。韩国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通俗文学,与明杂剧相似,多用诙谐的语言反应普通百姓的生活,深受市井民众的喜爱,不过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流传下来的只有12篇。杂剧与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在类型学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一文钱》作者徐复祚(1560-1630?),江苏常熟人,万历、天启年间戏剧家,《一文钱》是明代讽刺短剧中名篇。《雍固执传》是一篇作者及年代均不详的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同时也是12篇著名的说唱文学作品之一,但没有以说唱的形式传承下来。
首先从故事情节上对两篇作品做比较分析。
《一文钱》故事梗概:
1.卢至家道富饶却吝啬至极,妻儿日日饥寒。
2.卢至路上捡到一文钱,精打细算决定买芝麻偷偷吃。
3.帝释化身和尚来找卢至化缘被拒。
4.帝释幻作假卢至散尽卢至家财,真卢至被赶出家门。
5.最终在帝释的点化下,卢至幡然醒悟,随帝释升天。
《雍固执传》故事梗概:
1.雍固执性格粗暴、残忍、吝啬,虐待生病的老母亲。
2.乞丐或和尚来讨饭,雍固执不但不施舍,反而还要训斥、殴打。
3.精通道术的和尚命令鹤大师前去质问,却遭棒打,和尚大怒做了一个假雍固执,将真雍固执赶出家门。
4.雍固执沦为乞丐,后悔之前的所作所为,准备跳崖自杀。
5.和尚前来劝阻,雍固执明白了和尚的用心良苦,从此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幸福度过余生。
虽然《一文钱》与《雍固执传》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和国家,但是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故事展开的基本模式“主人公的悭吝行径→僧佛的出现→假主人公以假乱真→真假主人公争斗→真主人公落败→经僧佛点化而顿悟”,僧佛的出现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教化意味浓厚,由此可见,两个作品创作的主旨。
在主人公性格特点方面,卢至和雍固执都拥有万贯家财却吝啬成性,有着“钱便是命,命便是钱”的人生理念。在这样的人生信条下,自然而然会形成薄情寡义的性格特点,连对自己的亲人都极为苛刻,完全丧失了连低级动物都具有的亲子之爱,可见他们的薄情寡义至极。
在作品主题方面,波澜起伏的情节都是由神佛带来的,作品在批判拜金主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因果报应宣扬了神佛的威力,具有浓重的神佛色彩,作为优秀的讽刺喜剧同时饱含着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采用道术制造真假争主的情节,借助佛教点化度脱的方式寻求解脱,彰显佛教惩恶扬善的理念。
佛教在晚明时期呈现复兴趋势,不仅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学内部也倡导禅净合流。徐复祚生活的晚明中后期,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贾力量迅猛崛起,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意识增强,出现了拜金现象。《一文钱》对晚明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借助佛教点化度脱的方式寻求解脱之道。《雍固执传》中提到故事发生在朝鲜王朝,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并且文学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朝鲜朝后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力追求物质财富,丧失伦理道德和人情的阶层,《雍固执传》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郑振铎在《插图本文学史》中提到“《一文钱》的故事,出于佛经。虽亦为了悟的宗教剧,却颇有诙谐的趣味,形容吝啬的富人卢至员外,及其淋漓尽致。”[1]两个作品的故事原型都可以追溯到佛经《旧杂譬喻经》中“昔有四姓名伊利沙”,[2]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故事更加本土化,更为真实,引起了读者共鸣。印度佛教东渐过程中,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对韩国古典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是中韩文学界所公认的。中韩两国同属于东方文化,又同属汉文化圈,他们以信仰为纽带,通过物物交流等形式,复合型地接受了印度佛经原典和汉译经典及佛教系叙事文学。[3] 韩国古典文学受中国和印度文学影响,特别是韩国古代小说,在其发展初期,因中国文学和印度佛经文学的传入而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一些共同特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宗教,千百年来无处不在共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人类历史上,又曾高居上层建筑之端,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4]
两个作品虽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所处的年代、国度不同,在细节描述和故事背景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特点。
《一文钱》中重点通过吃相来衬托出卢至的吝啬,卢至捡到一文钱窃喜之后,“虽然饥馁,难道轻易就吃?这钱在肚里,不可暴殄。”卢至左思右想,“只是买来吃罢,不知甚么东西好买?豆腐不堪生吃,青菜又要多油。从来蒲菔白人头,乱性须知黄韭。后圃生瓜未熟,前村浊酒新刍。馋涎虢虢响饥喉,要去沽时不勾。”再三盘算之后,决定买一文钱的芝麻,吝啬至极的卢至打算逐粒儿慢慢吃,“我且到山顶上树木丛密的所在去,鸟又飞不下,犬又跑补上,可不是吃得自在,吃得安稳的?”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似夸张,实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吝啬鬼的本性,与他富甲一方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乌犬争食”情节的设置,可以联想到卢至是如何的“锱铢舍命与人争”,
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卢至悭吝的个性。
《一文钱》中提到了卢至的前世,“元是一位阿罗汉。只因贪心未净,是以罚降下方。奈何贼贼相乘,心心转惑。既生凡界,忘却本来。贪欲成性,妄生痴悭”[5]卢至前世因贪心未净,被贬人世却依旧贪欲成性。《一文钱》中对主人公做出前世的叙述也是为后面的因果之说做充分铺垫。
作品结尾,卢至一念开悟,与妻子一起解脱轮回,位归仙班,突显出佛教惩恶扬善的效果。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后,在传统文化“神不灭”论的影响下,灵魂不死与佛教因果相结合,更加突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之说,引导百姓追求真善美,宣扬佛教。
《雍固执传》赋予了主人公更形象化的名字,更为真实,能引起读者共鸣,增强了讽刺和喜剧的效果,突显了作品来自民间的特点。
《雍固执传》中主人公雍固执每当遇到乞丐和和尚来讨饭时,他不但不施舍,反而还训斥别人,有时还动手打人。月出峰飞峙岩上的精通道术的和尚命令鹤大师去质问雍固执,却遇到了雍固执家下人的棒打。雍固执不仅吝啬,而且残忍粗暴,排斥僧佛。不过作品最后,雍固执从虐待僧佛到善待僧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突出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假雍固执以假乱真在雍固执家生活,而雍固执本人却沦为乞丐,得到因果报应,最后幡然醒悟,这样的情节设置突出了佛教的主旨—惩恶扬善。
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民族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是既扎根于本名族的土壤中,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民族的优秀成分,并使之民族化所获得的结果。[6]
本文以明代杂剧《一文钱》和韩国盘索里脚本系列小说《雍固执传》为比较分析对象,从题材、主题、主人公形象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韩两国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对探求两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1]郑振铎,《插图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陈明,《“伊利沙”和“卢至长者”—佛经中的吝啬鬼典型及其故事的跨文化流变,《国外文学》156期,2019.
[3]金煐泰著,柳雪峰译,《韩国佛教史概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明·沈泰,邹式金,《盛明杂剧》,中国书店,1941.
[6]张隆溪、温儒敏,《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刘佳,女(1984.10—),汉族,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韩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