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家园共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张雅雯
[导读] 家庭是幼儿从一出生就进行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幼
        张雅雯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453007
        摘  要    家庭是幼儿从一出生就进行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就成为幼儿主要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所以,家园共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家园共育、家园合作,相关成果和有关论文十分丰富,论文搜寻并分析近十年来有关家园共育问题与对策的相关文献,整理成综述。
        关键词    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幼儿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从一出生就要接触的教育,而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离不开幼儿园专业性的指导,幼儿园学前教育则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与平等合作。所以说,二者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家园合作,就是指幼儿园和家庭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互相了解、互相配合和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1]。
        一、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取得了大量进展,比如,各个幼儿园里与家庭联系的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不可避免的,家园合作中同样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对家园合作共育的理解略有偏颇
        陈亚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在当今社会,虽然家园合作日益紧密,但是通常在教育中,幼儿教师把自己放在了指挥者的地位,而家长只是配合工作,从而脱离了双向合作与平等的原则,而且有的家长甚至缺乏主动性[2]。同样的,刘伟民也认为,在家园合作中有的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并不到位,他们认为自己在家园合作中只用认真配合老师就好 [3]。闫灵麟以禅城区为例,运用调查法得出结论认为,大部分家长一直保留着旧观念,认为教师就是权威或是教育专家,所以就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话,从而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家园共育的意思[4]。王晓燕同样认为幼儿园和家长的地位不平等,幼儿园工作方式过于强势,家长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等[5]。
         “家园合作”、“家园共育”体现的就是合作与共育,是要家长与幼儿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双向活动。但是从大多数研究家园共育问题的期刊文献来看,现在大多数幼儿园和幼儿家长都对家园合作共育的理解不够全面。
        (二)家园共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蒋志华在自己的论文中一开始就点出了“父教缺失”是家园共育浮华背后的隐痛,大多数的父亲在家园共育中处于“离岗”的状态[6]。党庆和沈鑫也提到了幼儿园的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妈妈等接送,父亲接送孩子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很少甚至几乎不参与幼儿的教育[7]。王乐提到了由于家园共育中“父亲缺位”的现象导致了幼儿缺失完整社会性、阻碍了创造力发展等等问题的出现[8]。
        所以说,当今社会,由于大部分家庭“父亲缺位”“父教缺失”“丧偶式教育”的现象,幼儿的发展并不是很完整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形式过于表面化,没有实效性
        陈亚就是这样认为,大部分家长都不能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幼儿园举行的活动或是布置的任务,以至于出现了家长与幼儿园脱节的现象[2]。刘伟民在他的论文中提到,由于部分幼儿园在组织家长参与的活动之前,没有能够把活动目的内容等需要注意的方面告知家长导致家长不了解活动,从而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其中[3]。闫灵麟在她的论文中认为,很多家长都是为了完成活动任务而参与,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也就使得家园合作共育停留在表面上[4]。
        所以说,从学者们的期刊文献研究中很容易就能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共育目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为大多数幼儿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家园合作中去。
        (四)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马静提到,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和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幼儿教师的组织与掌控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9]。刘伟民认为,由于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组织协调应变能力,没有办法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3]。
        二、家园共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以上问题是目前来说,家园共育中最主要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其余的问题存在,比如说本身合作的思想匮乏,出现了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的局面等等。在当今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家园共育的环境下,其中不足也愈发明显,从而就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家园共育呢?为此,各位学者在自己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对应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观念
        1.转变家长的观念
        马静提出,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家园合作共育的前提。而且张丽伟也提到,家长应该树立的是合作的观念,首先自己作为幼儿的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要学会借鉴专业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10]。
        所以说要想实施有效的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转变家长的旧观念迫在眉睫,幼儿园要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观念,让家长破除以往那些家长处于被动地位、家长只用配合就行等等观念。


        2.转变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观念
        张丽伟还提到,幼儿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不能一味的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更不能要求家长一味地配合自己的工作[10]。王定霞认为,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家长建立平等相互的关系[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师已经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幼儿家长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平等的合作,在对待幼儿教育的问题上,要学会积极主动的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幼儿,并且尊重家长的建议和意见。
        (二)提高父亲的参与意识
        蒋志华提到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设立父教专栏等方式提高父亲参与的意识[6]。党庆和沈鑫也认为要加强父亲的责任意识,开展父亲沙龙,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7]。王乐提到要转变父亲的观念,从各个阶段为幼儿树立父亲的形象,多多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8]。
        父亲作为幼儿成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儿的成长不是只能依靠教师或是母亲,不同的角色承担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影响,父亲参与幼儿的家园共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父亲参与幼儿成长,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转变家园合作方式,提高实效性
        刘伟民提到,提高家园合作的实效性,要创新家园合作共育的方式,改变传统那种幼儿教师是权威,家长配合的形式;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学会有效利用信息平台从而提高效率[3]。张丽伟也认为,要设置一些家长可以积极有效参与幼儿教育的活动,大力拓展合作方式,激发幼儿家长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家园合作的实效性[10]。
        家园共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家园共育的方式更是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要进一步拓展家园合作的深度,转变创新家园合作方式,提高家园合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李峰提到,幼儿园相关人员管理人员严格要求幼儿教师的各方条件,进行实习观察,组织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12]。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是简单的管好幼儿就可以的,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都在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幼儿教师要有着丰富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组织活动,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措施,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小区基本上也有自己小区幼儿园,家园合作也要有效利用小区资源,更进一步的相互合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等等。
        三、总结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家园共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的重视,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学界要进一步加大家园共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投入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之中,家园共育成为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研究家园共育五百多篇文献中,以“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共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出来的结果不足十篇,所以说,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要进一步加大家园合作共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城市,更要提高对农村家园合作共育研究的重视。
        (二)家园合作共育研究要吸收广大一线幼儿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者在进行家园合作共育研究的时候要吸收广大一线幼儿教师,从一线教师的实践中获取经验,进行研究,形成理论知识。而一线教师要学会把研究理论在家园合作共育中进行实践,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育研究要与时俱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对教育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家园合作共育的研究也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背景之下家园合作共育的新模式新形式新内容等方面研究。家园合作共育研究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为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玉欣.家园合作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33):20+39
[2]陈亚.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25.
[3]刘伟民,孙珊珊,王秀琴.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03):94-98.
[4]闫灵麟.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8+12+14.
[5]王晓燕.家园共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4(14):30.
[6]蒋志华.对家园共育中“父教缺失”现象的分析思考及对策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233-234.
[7]党庆,沈鑫.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方略[J].甘肃教育,2018(24):40-41.
[8]王乐.家园共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困境及矫正[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81-83+86.
[9]马静.家园共育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和措施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9):236-237.
[10]张丽伟. 石家庄市幼儿园家园合作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25-27.
[11]王定霞.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48.
[12]李峰.对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研究[J].才智,2018(34):27.
[13]黄美蓉.幼儿园家长助教的实施与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10):79-83.
[14]骆爱红,曹建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86.
[15]丰化苓.鞍山市A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现代交际,2019,(03):181+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