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李红烨
[导读] 随着国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红色基因得到了丰富的展现与拓
        李红烨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静海  301617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红色基因得到了丰富的展现与拓展,引导着中国未来向正确道路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全国上下也展开着轰轰烈烈的“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未来中国的支柱人才,更有必要在大学生走出校门前夯实其政治根基。据有关调查分析,红色基因教育地位还不够突出;一线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不是很高,了解红色基因的大学生比例还不太大。所以,要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目标,迫切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红色基因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研究展开论述。
        键词:红色基因;高校学生党建;运用研究
        引言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用忠诚、生命、热血和智慧锻造而成的,包含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优良的态度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达红色基因”。高校是人才培养高地,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一、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
        基因,是决定生物(或生命)基本构造、原始性能以及物体健康的内在因素,体现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因此,与自然界相似,人类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和政党也有其形成的内在基因。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发展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政党的特质和属性,这种特质和属性就是红色基因。它是与众不同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延绵不断的历史性,并且蕴含了多方面的科学内涵。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存在着不同看法,更需要我们根据实情,对于社会上的同质思想加以整合和巩固。红色基因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留下的印记;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英勇顽强、意志如钢、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宁死不屈、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的凝结;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凝练而成的伟大精神成果。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中,由一代又一代先烈在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下书写的光辉篇章。
二、创新红色教育机制,完善红色教育制度,实现“全过程育人”制度保障
        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路径的发展,高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时创新红色教育机制,逐步完善教育制度。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强红色文化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从时间维度考虑,结合不同时段学生实际采取更为灵活的培养和考核方式,如可“创新网格红色教育、实践红色教育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教育工作,提高红色文化的普及度和红色基因的传承率。对于社会和政府方面来说,主要是让红色基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制度化。意味着要给这一过程立好规矩,建章立制,使红色基因在教育传承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断强化学生体内的红色基因,并使其在今后行为中表现出稳定性和统一性。总之,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制度”基础。
三、加大研究力度,借力媒介宣传,营造深厚浓郁的红色基因传承氛围
        良好的传承氛围是红色基因得以继承发扬的必要外在环境,而营造足够的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组建研究队伍。系统挖掘梳理红色基因相关的事迹、精神、人物、遗产遗迹等内容;编撰制作脍炙人口、触动内心、易于流传的文学艺术作品;压实高校传承责任,量化评比传承效果;合理设置教材中红色基因内容比例和考试分值,以增加红色基因传承的系统性、吸引力和内在动力。二是注重媒体宣传。大幅增加传统媒体中红色基因相关公益广告的时间或内容板块;在街路宣传墙、板、窗上留出一定比例的红色基因宣传位置;在流传性强、关注度高的新兴媒体中设立红色基因宣传专用板块,并增强宣传内容的生动性、感人性和难忘性。三是培养荣誉意识。增设红色基因相关的表彰项目,并专项设立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先进代表,层层筛选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引导舆论导向,树立荣辱观念;对负责红色基因宣传的单位部门设立指标任务,制定并落实奖惩措施,推动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持续向前发展,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良好的外在社会环境。
四、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特点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因素
        时代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变,“00后”已经登上了大学的舞台,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继续保有这种红色因素,红色传承,贴合学生的内心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要贴合当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达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笔者想历史情境模拟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尤其适合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从这几年“穿越”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也置于那个或架空或真实的历史年代中,让自己成为那个“穿越”的主角。可以结合这个特点我们采取历史情境模拟的形式重现中国的近现代史,在不改变史实的情况下对具体的细节进行演绎,让学生们体会一次“穿越”的感觉。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任课教师列出课程中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由学生分组抽取题目,按照史实编写剧本,最后进行展示。这种模式需要所有学生切实地参与,也贴合当代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切实地对红色文化形成的背景有更形象的认识。
五、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传承优秀红色基因
        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向学生讲授桂林抗战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经典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蕴含在桂林抗战文化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构建家国认同,激发情感共鸣,树立牢固、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对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保护了大批文化人士与民主进步人士,仅在转运物资方面,前后多达百辆车次,接待过往人员,约八百至一千人次。此外,中共党员以及大批文化界人士、民主进步人士也为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与抗日救亡的斗争积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例如,1938年冬,广西当局在南宁组建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日常工作就是由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中共党员杨东莼主持。该校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办校方针,培养民主精神和民族作风,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在国统区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诸如此类的红色事迹都可以搜集整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红色故事,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与了解。此外,以讲授红色故事为重点,也要注意授课的真实性、生动性、鲜活性,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故事中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
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在通过红色基因筛选灵魂的工作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和科学运作机制,以确保充分落实红色基因筛选灵魂的思想、目标和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和大力宣传这些思想、目标和措施。为了提高创造红色基因灵魂的效果,有必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长期管理、管形、管形施工、管形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首先,完善红色基因流动的灵魂领导体系。着力解决领导模式、领导构成、红色基层灵魂工作制度等问题。高校应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红色教育的领导结构和工作人员组成。各大学必须统筹规划,各部门必须相互合作,分阶段实施,明确负责各级高校红色基因传播的部门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协作关系,并确保基因传播活动的有序、连续性和和谐第二,完善红色基因流动灵魂的工作机制。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日常运营、财政投资和评估红色基因改造灵魂的表现等问题。在上级设计下,制定符合教育规律的红色基因流动灵魂日常运行规范,发展过程控制机制;要建立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保障机制,通过红色基因工程确保灵魂教育的充分物质安全,即根据实际人员需求、物质需求、资金需求、教育资源分配和稳定性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红色教育活动资源的连续性和充足性,可以通过年度预算和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特别资金的形式申请工作资金;为了建立一个红色基因选择评估机制,科学正在制定一个评估红色基因选择内容、方法和影响的机制,制定评估程序,制定评估方法,并提出主要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志愿者服务践行专业报国
        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重在实践育人,贵在知行合一。高校要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创造条件,完善健全社会实践体系和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英雄烈士陵园和纪念馆,通过开展学校社区互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等,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感悟和内化,立志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和践行者。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红色基因应遵循“知信行”相统一的方法论,目前最需要夯实的是“行”的基础。笔者建议,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思想时应防止出现形式主义和空泛的理想主义现象,应使大学生群体知晓践行爱国主义需要身体力行,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基于上述原则,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大学生假期志愿者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践行服务社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动。如针对医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社区义诊;针对理工科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期支教;针对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专业背景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文笔和口才优势,使其参与群众文化馆的各项活动。总之,通过志愿者服务践行专业报国,在赋予大学生群体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的同时,能激发出他们“成就小我、实现大我”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束语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密码和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把高校建设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坚强阵地,通过解读共产党人的遗传密码,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才智,2019(36):115.
[2]郁涛.地方“红色+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04):52-54.
[3]潘昱宏.校地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46-47.
[4]申军波.发挥高校优势传承红色基因[N].中国旅游报,2019-12-13(003).
[5]朱连芳,李华云,邓建萍.传承红色基因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四川大学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9(23):80-81.
[6]赵蓉花.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中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