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宇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525000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完成自身能力的良好提升,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良好组合为学生完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构建。教师还应在掌握基础知识及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的应用及验证,提升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完成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和延伸,构建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及挑战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阶段教学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充分贯彻落实改革要求,针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实践验证能力及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答问题等能力的良好培养。因此,在教学环节教师应通过自身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改进,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针对核心素养对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意义进行探讨。
一、经历实践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能够有效完成学生知识的验证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自身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的良好提升。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进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选择,如问题教学法、情境构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组合排列,为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及创新构建良好的环境,完成实践作用的良好发挥。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完成问题的解决和验证,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思维发散性培养的同时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构建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知识验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引导学生针对自身能力弱项进行正确的探索,在学习中完成自身问题的发现,并通过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及信息分辨能力完成自身问题的解析并逐渐完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生大局观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构建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
二、打开思维空间,养成创新习惯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完成学生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首先便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及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和探究,通过充分的分析完成解决方案的构建和确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自身思维方式的拓展,避免传统教学中产生思维固化的情况。其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及探索完成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提升,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通过核心素养带动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强化。再而,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基础知识的良好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教材中及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质疑,并根据自身思维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探究。通过学生自身的验证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够有效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并完善自身创新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自身学习视野及思维能力的拓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提升空间。
三、追求不断超越,提升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前景,且能够准确体现现阶段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落实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自身能力的良好提升,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完成知识的套用,而是充分对问题展开探索,并针对自身掌握的解题方式完成充分的思考,并在答案中完成自身思想的表达和验证方向的确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应能完成自身良好能力及学习习惯的构建,通过对多种能力及思维方式的掌握,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自身学习思维及学习意识的构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突破传统学习视野,敢于对知识及权威进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学生自身能力的验证和不足的展现,并完成自身思想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逐步完成全方面发展的良好自我培养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学生挑战意识的培养,首先便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敢于通过挑战完成自身能力的良好提升,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完成良好学习思维的培养,提升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构建良好的挑战意识,胜不骄败不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良好提升的同时完成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创新创造能力的共同发展,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者及引导者的高效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验证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自身挑战思维的培养,通过对知识真相的挑战完成自身能力的丰满,强化综合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良好思维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虹宇.增强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