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贾永超
[导读] 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
        贾永超
        陕西省商州区高级中学 陕西商州 726000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还存在对综合素质概念的内涵理解的争议,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缺乏监督惩罚措施等问题。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研究,制定评价制度和操作规范,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建立监督举报制度等方法以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与合理,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 综合素质评价 问题 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已经认识到长期以来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种只注重学科成绩提升的片面导向成为制约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绊脚石,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势在必行。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正式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身复杂性和现实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综合素质的内涵认识存在争议。
        一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非学术素质”,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二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的综合。三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综合。
        罗祖兵教授在分析了高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后,认为综合素质应理解为那些通过高考无法测出来的素质;而崔允漷教授认为“综合素质”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包括以考试成绩表征的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的综合。他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定位为是对学生非学术能力进行评价,会带来一个“名不副实”的问题,应该把“综合素质评价”在概念层级上往上提升一级,把它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理念,而不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理解为某一项评价制度。李雁冰教授则认为综合素质“不能比较,只能欣赏”,综合素质不是各类素质的“组合”、“组装”,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起来、变成个性整体。
        2、缺乏权威的操作规范和统一认识。
        目前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操作中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先将综合素质评价分解为若干个条目进行赋分然后汇总。这样,教师往往依据平时的印象对学生做出评定,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而家长评价和同学评价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另外,要将众多不同质不同类的评价结果逐级进行汇总合成,操作过程困难重重,评价结果也缺乏科学性。各省、地市下发到学校的评价方案只是对评价方法程序作出了相关规定,对评价的具体指标细化问题、如何评价问题及评价标准确定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样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回顾及到评价结果对考生将来高校招生造成影响,评价的结果随意性较强,可信度不高。


        3、社会诚信意识浅薄。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之后,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就非常谨慎,生怕一丁点“不合适”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录取,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能体现在评价结果里。有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因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低而上不了大学导致学校升学率降低,就给学科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评为“A”,出现了学校和学生联合起来造假的现象,同样,有些家长也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差而在升学时受到影响,就会不顾学生的实际表现,不依据真实情况给出评价等级。不论学校、家长、同学不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重尊重事实,而是一切以高考录取为上的弄虚作假的做法,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乃至高考录取的公平性遭到破坏。造成高中随便评,高校基本不看的尴尬局面,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走向死循环。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1、继续加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
        今后应继续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对于什么是高中生综合素质、高中生综合素质应该怎样评价、怎样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怎样实现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成长的检测和矫正作用,以及对高校招生的借鉴作用,更好的为制度建构、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正确的指导。
        2、出台公信度高、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操作规范。
        综合素质评价自诞生之日起其公平性就备受怀疑,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建设关系到综合素质评价能否顺利实施。尽管各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从实际情况看,缺乏强有力的、完善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可以说是制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调集专家学者、普通高校、学校、家长、社会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吸收各方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以形成高信度、易操作、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操作意见,制定规范的操作体系,各评价主体如何落实评价、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指导意义的操作规范。
        3、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的“硬挂钩”。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不再是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让那些偏才、怪才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实现其个性发展。从个体的自身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考则是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在现阶段,只有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硬挂钩”,才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中学校、社会的重视,才能落实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才能最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其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正处于不断的规范实施的阶段,只有继续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和惩戒制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高中生成长的矫正作用,为高校招生提供客观准确的参照,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特长、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2]程龙.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参考.2015.6:(41-47)
        贾永超,1979,男,汉,陕西商洛丹凤,研究生,商州区高级中学,726000,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化学课程与教学实践,高中一线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