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笔 想象为墨 绘就五彩文章——论小学阶段作文水平提高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周静
[导读]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与文学的简称,在我看来,既是“说”和“写”的代名词。其中“
        周静
        四川省什邡市隐峰学校  618400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与文学的简称,在我看来,既是“说”和“写”的代名词。其中“写”更是尤为重要,纵观中高考作文,文字表达能力往往是“木桶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夯实孩子们的作文基础,让兴趣作为孩子们的写作动力,由“要我写”主动转化为“我要写”是孩子们作文路上的一大助力。
(一)积习成常,克服恐惧
        正所谓“将心比心,既是佛心”,我时常回想我的童蒙时期对作文天生带有恐惧感,老师要求的作文字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着,此种恐惧感却一直常伴左右。我在教学中首先注重的就是擦去孩子们对“作文”的“有色眼镜”。古人言: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由此可见童蒙时期养成的习惯,逐渐就会演变为一个人的天性。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写作以及思考写作的习惯就是克服恐惧的不二法门。一是始自身边,学会用文字来记录。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文字功底,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记录,哪怕用一句话表达当天的心情或用几个词描述当天的天气。以此为抓手,逐渐培养孩子们写日记的习惯,字数不用限制,只要能够完整、清晰地记录下发生的某件事、自己的感慨或是当时的心情。二是入手点滴,学会用文字来沟通。作为语文老师,工作常态是“一针引千线”,我不能随时随地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思想动态,因此我教会班上的孩子用笔来倾诉。一开始,孩子们写给我的往往是“老师,早上好!”“老师,您辛苦了!”……尽管只有寥寥几笔的短语,但是每一句留言我都会认真地回复,对最近学习取得进步的同学予以鼓励,对最近状态不佳的同学予以诫勉。随着次数的频繁,渐渐有大胆的孩子会在上面吐露心声,甚至还有孩子在上面讲述他和《王者荣耀》的故事。
(二)活用载体,激发兴趣
        我在对小学,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孩子们的施教过程中,我坚持在教学中注意形式方法,注重激发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有三“新”。一是更新教学理念,平等施教。我的教学理念就是教管相对分离,教学中尽量少干预、少束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发挥空间。同时在过程中突出“学”的地位,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主体地位;而我更多的时候会采取情况诱导、靶向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正确思考。二是研新教学方法,互动为主。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通常是以问题导向为主,既是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学习成果完全靠个人“悟性”。在这一点,我坚持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我更多地想要教会孩子们一种思维模式。三是创新教学内容,寓学于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天真、好玩是天性使然,为了让他们在玩乐中取得进步,在嬉笑中获得提高,我增设了很多有意义又不乏乐趣的活动课,课后让孩子们以回忆的方式写下日记或叙事作文。
二、文境若阔、词当言长
        在我看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水平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本该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他们的小脑袋里面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但因为缺少定向的引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不敢想”“不愿想”甚至“想不出”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孩子们学想象、会想象,以“想向”促“格局”,发散孩子们的思维。


        (一)日积月累,海纳百川
        学习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在作文过程,境界开阔,文思如泉涌,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他们在积累中充实自己的“容量”、开拓自己的眼界。一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无论从学习成才或是从做事成人的角度出发,我始终坚持:分享很重要。在这方面,我每天都会利用课前或早读的几分钟,刻意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大方分享他们的喜悦,尤其是华丽的辞藻、典雅的短句、清新的段落,无一不可分享。二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分享的基础上,我还会引导孩子们学会总结讲评,总结自己,讲评他人,在总结讲评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无论是经典范文,或是时事要闻,甚至是流行歌曲,我都会引导他们知其然也之所以然,带领他们发现其中的“真趣”。三是观书有会意,题衣记其事。前文所述两种方法,最终落到实处还是要靠记录来积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会引导孩子们从小开始摘抄誊写注释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他们的记忆理解,把别人的东西最终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举一反三,驰思遐想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很活跃,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扬长避短,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一是引导代入角色。很多孩子在学习中觉得枯燥、乏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够代入作者的角色,同时我也教育孩子们一篇文章好坏与否,就是在于读者能不能够感同身受。前期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当讲到“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句时,我很坦然我也没吃过河豚,但是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想象河豚的味道,通过教学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出的河豚很嫩,肉质紧绷的同时入口即化,淡淡的泥土味却也带有一丝春天的甜意……一堂古诗教学课,被孩子们主动代入作者的视角后,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实意。二是引导联想实际。我个人认为,文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想象力和现实的结合,李白的古诗为什么经典,因为他能想常人所不能想、想不到的,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几乎靠着想象营造了整首诗的宏大场面,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会注重引导孩子们联想实际,有心让他们留意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便于他们想象。三是引导发散思维。我始终坚持,教学教的是思想,学的是方法。在《灰雀》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在引导他们思考“小男孩”经历过此事以后,同时还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小男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列宁是怎么发现的,列宁是怎么思考的……通过引导,孩子们能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就会更加全面。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在写作方面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为了扎实筑牢他们的文字基础,在前文所述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两点需要加强。
        (一)初建逻辑
        作为老师,有义务在小学阶段就帮助孩子们初步形成建立起逻辑。前后上下的空间感、古往今来的时间感、事物发展的迭代……他们都应该建立起一定的认知。我通常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思维,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把握细节
        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要教孩子们发现细节,更重要的是描述细节。在活动作文“挤眉弄眼吃饼干”的活动中,通过面部活动肌肉传递饼干到嘴巴,嘴巴吃掉饼干才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着重观察面部表情,怎样眨眼睛,怎么样动鼻子,怎样噘嘴,指导他们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过程。通过教学,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词汇积累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以上是我在短短的几年教学中一点狭隘的思考,教学向来相长,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相信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在作文方面夯基固本厚底蕴,乘风破浪勇攀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