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登俊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 重庆 401420)
【摘 要】本文讨论如何通过家校沟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在交往中因不健康心理而形成的交往障碍,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家校共育个案的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引导方法和对策 研究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9-012-02
一、家校共育生命教育个案的研究目的
通过家校沟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在交往中因不健康心理而形成的交往障碍,有助于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了探索分析学生在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矫正对策,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一所位于区县城区的市级重点中学,生源结构多样,几乎涵盖全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非常明显 ,既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怎样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呢?为此,我对高2015级所任班主任的班级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刘某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及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当然对类似的其它学生也进行了尝试,研究结果表明效果十分明显。
二、家校共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教育机会 对刘某在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时的言行及与同学进行交往时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分析成因,把握好教育的着力点。
2.调查法:我在家校沟通时通过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科教师、其它同学和室友交谈,了解其个性特征、家庭情况以及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引导和关爱。
3.访谈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不定期的通过交谈学习和生活等,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使老师真正了解她的各种需求,通过调动全体同学和老师来关心和关注她的发展,让她真正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让她相信它人,走出自己封闭的人生空间。
三、家校共育研究过程
(一)对刘某不良心理表现进行诊断
表现:(1)每个月月考成绩不理想,她多次要求换位置,理由是同桌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不利,或同桌上课爱讲话影响学习。(2)因为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情,她与同学的关系恶化,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后来主动找我说“自己好象被排斥在班集体之外,有点无法继续学习下去”
诊断:主要是因爱推卸责任和寻找各种借口以及猜疑过重的不良心理造成的。
(二)针对不良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
综合分析:刘某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农民工,平常工作忙和艰辛,因此父母对她寄予了很高希望,对她的教育非常严厉,但由于工作忙,很少与孩子交流,所以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少,缺乏与人友好相处的经验,导致其性格内向。
在父母的教育下,作为家庭景况较差的孩子,不为家长丢脸是自己的责任,并由此形成了争强好胜和自卑的心理以及不容自己犯错误的性格。小学、初中都一帆风顺:担任学校的学生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顺利考入重点中学。但时常感到家庭原因的自卑,因而时常猜疑同学在背后的谈论。
(三)结合环境变化进行合理分析
综合分析:进入高中以后,由于优秀的同学很多,她在各方面的优势不太明显,这对一帆风顺的刘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她不愿正视自己。由于是住读,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更少,家长对她在学校的情况不够了解,仍以初中的标准要求她。为了维护自己面子以及早已定型的为家庭争光的意识,她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推卸自己为失败而应负的责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评判别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从而强化了陈某的不良心理。
四、家校共育引导方法和对策
(一)从她自身的思想全面着手。我积极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不现实。最终帮助她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因为我平时对学生一直比较民主、平等,所以她也乐意向我倾吐苦恼和焦虑,我则以亲切、同情的态度细心听,在她的讲述过程中,我只用一些简短的话作反应,鼓励她作进一步的吐露。这不仅使我更了解他,也使她在陈述的过程中减轻了不少的焦虑情绪。引导她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信念不合理、不现实,是没有根据的,交往障碍是因为她自己造成的。
(二)努力改善她对所处的家庭环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父母的职业和家庭境况对她影响是形成她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我多次与其父母交换意见,向她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我了解的心理状况。希望他们多与孩子谈心,关心她的感受和想法,改变对孩子的认识与要求,配合我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积极增强学生的班集体凝聚力。每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总是渴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接纳,班上气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有力的。所以,我在班会上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面对挫折时你该怎么办?”、“宽容有利于我们健康发展!”、“我们如何解决心理困惑和走出封闭的自我?”等,让她在讨论中得到启发,自己教育自己,改变某些偏激的认识,以形成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班级氛围,让宽松和谐的氛围感染和影响她的学习和生活。
五、家校共育研究效果
半年后,刘某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同学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课余活动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她的性格逐渐趋于外向,对同学的玩笑也能平静处之,能够有错就改,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加强,成绩进步非常明显,在2015年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被评为优秀学生。虽然学生管理中的疏导工作十分艰难和曲折,但也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一定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快乐、家校共育的魅力和教育教学生活的充实。对学生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解決新问题,那么班主任的生命力就会更加旺盛,优美的班级管理艺术一定会让师生在南州中学这块沃土上共同创造家校共育的精彩,让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发挥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乃媚. 一条越走越宽的教改之路——上海市普陀区洵路小学[J].基础教.2004(05)
[2]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事业学校今昔变化[J]基础教育 2009 (05)
[3] 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