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体育畏惧心理产生和预防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8期   作者:刘启明
[导读] 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对那些危险性高或者难度较高的项目本能性产生畏惧心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立足于自身教学体会,特对体育的畏惧心理产生原因、具体表现等等方面进行 深入研究,并提出响应的解决策略。

        刘启明 (四川省什邡市七一城西学校   四川 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8-041-01
        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对那些危险性高或者难度较高的项目本能性产生畏惧心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立足于自身教学体会,特对体育的畏惧心理产生原因、具体表现等等方面进行 深入研究,并提出响应的解决策略。
        一、前言
        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对那些危险性高或者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本能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教师忽视这一客观问题,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不仅会影响到这些学生对体育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挫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自主性,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带来消极影响。本文立足于自身教学体会。特对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集中体现,预防措施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二、对小学生体育畏惧心理内涵
        小学生对体育产生畏惧心理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自身不能又快又好完成动作要领,比如,不服从教师管理、不遵守教学秩序、对其他同学说一些消极的话语。其二是间接干扰教学秩序。在训练过程中左顾右盼、畏首畏尾、本能抵触。这些行为忘完是内在的。而许多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这些内在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外在因素的直接干扰还是内在因素的间接干扰都会对教学目标实现产生消极影响。
        三、小学生对体育畏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所谓的畏惧心理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害怕身体或者心理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外部反映,表现形式是对困难、危险等等体育项目的紧张不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发展阶段,不成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自身不善于或者很少接触的体育项目,积极性不高,一旦遇到这些体育项目,会消极对待,甚至放弃。
        2.自主性不高。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行为往往是心理的外在体现,小学生不会对喜欢或者厌恶的体育项目遮遮掩掩。对于那些难度较高或者危险高的体育项目,他们往往低头不语,身体本能的后退。



        3.对体育项目心存畏惧心理的学生,有时也会象征性完成动作要领
        4.对体育项目锻炼自信心不高,害怕自身无法胜任,害怕其他同学的取笑
        四、小学生对体育产生畏惧心理的根源
        一些小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畏惧心理,根源具有多样性,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外界因素引发的畏惧。一些体育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一些学生由于自身体质较差,比如,身体瘦小、运动能力差、身体肥胖、心肺功能差、场地不平坦、器材操作难度高等等,此时学生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害怕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身不能掌握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2.意志薄弱,丧失自信。一些学生对自身存在误解,认为自身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不可能完成教师规定的动作要领,尤其是害怕同学的取笑,以至于自信心不高,对体育产生畏惧心理。
        3.以往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难度高和危险大的体育项目,本身会存在较大的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当学生参加这些体育项目时,往往会受到以往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深深的畏惧心理。
        五、预防小学生体育畏惧心理的措施
        1.端正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培养学生勇敢和坚韧的思想品质,努力激发学生训练热情,在训练之前,向学生传达训练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更大热情和坚韧的意志对待。当学生无法完成那些复杂的动作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教训中汲取经验,树立学习自信心,体验成就感,用关切的目光、鼓励语言、积极态度,及时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赞赏,增强他们勇敢面对苦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学生应对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有深入了解,掌握一些预防畏惧心理的技巧。比如,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等,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快乐、和谐的训练环境,从而降低学生畏惧心理产生。教师应走到学生身边,多一分关注、多一分鼓励,让那些心存畏惧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浓浓爱意,让他们在关爱中,养成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动员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最大限度环节那些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激发他们锻炼热情,培养其迎难而上的意志。
        3.激发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兴趣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后,他们会自觉和愉悦投入,不会产生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体验。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发教材内容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寓教于乐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4.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方法就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训练内容,逐步加大,让教学活动经历由易到难。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对一些训练项目产生畏惧心理时,可以采用适当转换。比如,在进行双杠训练时,学生由于弹跳力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较低的双杠上训练,让学生身体和心理适应后,在逐步加大难度。
        总之,小学生对体育产生畏惧心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所涉及的绝非本文中阐述的。对小学生体育畏惧心理研究和和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给与重视,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善于反思,从而最大限度预防小学生体育畏惧心理产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