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嘉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教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新载体,迫切需要构建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之路,课程引领、创业实践等实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中心推进,形成五位一体教育循环发展体系,高校五位一体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涵盖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要素,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支撑。阐述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论述五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思路,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基金项目】 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2018-83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8-006-03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双创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对高教改革发展提出新的目标,为引领高教步入可持续发展快车道,国务院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战略,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高校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扩招使高教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加,很多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各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系统管理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自发零散状态特征明显。新时期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建立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利用模拟体验、社团互助等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一、高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职业创造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目的实现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关注,其核心价值观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结合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从完成创业过程各环节所需知识能力出发,深入研究实践基础上,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包括创业课程整合,创业组织联盟,创业组织活动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创业理论研究,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培养模式【1】。
教育部制定《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师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清华等高校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为与综合素质为目标及综合创业教育模式。第一种是创业技能培训教育模式,教授学生如何创业为其提供资金资助。第二种模式以人大为代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综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基础,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综合素质教育【2】。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技术咨询。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与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脱节,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教学对象因校而异;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缺乏实践环节等方面。本文提出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以生态教育理念为理论依据,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创新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双创口号提出,通过高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任务尤为重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教学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目标。高校应顺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包括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充分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创新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的人才【3】。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导致教育中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局限,未将专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和,未激发融生产生的效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未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创新性教育,教师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了解相关行业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由辅导员等组成,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系统学习。部分高校片面强调校外导师作用,错误的认为校内教师不能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教师要通晓各类教育模式,当前高校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教授知识存在片面性等缺陷,难以有效开展实质性教育。
部分高校将教育课程从就业指导课中单列,目前课程设置中课程体系不系统完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忽视学生价值观层面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课程缺乏层次性,忽视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部分高校顺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开展就业指导等方面课程,但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课程设计不够新颖,沿用说教式教学方式,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教育理念未结合人才培养战略。
三、高校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习近平强调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的政策环境,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时强调以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4】。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健全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是课程引领、团队扶持、创业实践等方面协同发展。建立五位一体教育体系作用包括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校变革发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意义体现在是深化高校专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高校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教育体系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走入社会取得更大发展。
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高职教学定位,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成为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应明确教育目标,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模拟体验、社团互助相结合,建立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发展,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积极寻求变革。高校应转变教育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明确教育目标,不应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实体店经营等创业行为。教师要以市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率【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升级更新势在必行,新业态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倒逼高校加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拓展大学生专业教育理论知识深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当代大学生是实现双创战略的主力军,高校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使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高校专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理论知识储备,帮助大学生练就专业技能。高校可以利用二者实践资源,通过盘活校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创新奠定基础。
四、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高校五位一体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五位包括课程引领、团队扶持、社团互助、创业实践和模拟体验。社团互助是在高校创新性社团帮助下,学校有效引导为创新创业意向学生搭建平台,保证学生创新创业高效性。课程引领是在课程基础上丰富学生相关知识【6】。模拟体验是使学生模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
创新创业团队扶持能对创新创业团队有深层次了解,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对五位一体教育体系分析发现,五位行动为一体开展,课程引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7】。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才能促进教育体系改革圆满。社团互助是体系的重点,高校中有大量学生社团,高校应提高对社团的关注,社团互助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丰富创新创业形式。
内部扶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部分,高校创业团队支撑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团队发展决定教育发展。高校应重视团队作用,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更多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教育体系运行是内容的程序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心贯穿于体系运行中,实践体形成循环。课程引领确保学生具备基本创新创业意识,需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然后对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相关模拟体验活动,最后创造机会让团队创新创业实践。是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总结修正,反思培养目标。
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主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围绕培养创业精神进行发展性构建。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公民,未来任何时间都会产生重要价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文原则体现为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建立针对不同专业的递进式教育管理体系,满足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不断学习进步,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能力。
五、高校创新创业五位一体体系构建
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深刻变革,涉及到教学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优化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高校构建五位一体教育理念需要遵循整体性,反馈原理理论依据,注重过程的原则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8】。
高校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立足于与专业培养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广普式教育,面向以创新创业技能为目标的狭义式教育有机统一。构建高校五位一体教育基本思路是围绕师生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定位,明确教育建设框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需要通过做好课程引领,强化团结互助,提供坚实后盾,优化创业实践等措施完善五位一体教育体系【9】。课程引领是五位一体体系构建的根本,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知识,通过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师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提高师资团队专业素质。
社团互助是五位一体体系构建的关键,高校为学生提供平台做出有益尝试,联合社团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社团互助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在社团帮助下接触更多创新创业机会,社团互助帮助学生劳逸结合,社团互助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其提供帮助,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不会因创业压力处于紧绷状态。团队扶持能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优质资源,部分高校对学生扶持建设开展积极探索。学校对校内创业团队管理,保证学生不因盲目造成创业项目失败。学校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资源,为团队提供创业资金。
模拟体验是学生开展创业前的重要部分,有些高校模拟体验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学校管理下为学生提供模拟体验机会。学生团队实力较弱,在学校支持下才能完成模拟。学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团队,深入分析自身项目。学校对模拟体验进行全面监督,通过专业人才监督完成检验工作,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优化。创业实践是学生进入创业的初期阶段,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高校为创业学生建立商业街,提供较多实践机会。将创新创业学生输送到相关项目企业中实习,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岗位。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由经管类学科教师承担,学院派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能力,从校外聘请有创业经验的实战派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缺乏必要的创业体验,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不具有创业教育职业特性,无法满足自为特征的知性需求。需要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知识素质协同发展,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思考,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可以增加课外学时,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各学院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工作室为阵地进行技术改革创新。
结语
高校开展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任重道远的工作,是复杂长期的工程。实际实施中应得到社会企业等多方面支持,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师生共同努力下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率。高校应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进行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五位一体体系基本内容,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构建五位一体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应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充分满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啸,李甲英.中医院校“ESCPR”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76-179.
[2]张晓蕊,马晓娣,丁光彬.“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4):115-119.
[3]欧阳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6):28-31.
[4]倪玥.基于“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3):33-34.
[5]徐园园.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3):61-65.
[6]何发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五位一体融合模式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145-146.
[7]郭秋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225-226.
[8]周秋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01):72-75.
[9]周秋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01):72-75.